
整洁漂亮的班久伦布村 图片来源:百度
在西藏,提起班久伦布村,知道的人少之又少;而提起帕拉庄园,知道的人则不计其数了。其实,帕拉庄园就位于江孜县江热乡班久伦布村,长期以来,村不因庄园而闻名,庄园却给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作为封建农奴制度重要象征之一的帕拉庄园,在西藏民主改革中分崩离析;曾经备受奴役的班久伦布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声中快速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1959年,西藏开始民主改革,百万农奴翻身做了主人。班久伦布村朗生世代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他们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开始做社会的主人、土地的主人、自己的主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民们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共谋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农牧业健康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农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民改后,根据班久伦布庄园所在地的农奴组建了班久伦布村。村民获得了土地,农牧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加之党的优惠政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农牧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班久伦布村在发展农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组织劳务输出。班久伦布村从安定团结、环境优美、文明风尚、生活小康四方面,实施“安康工程”项目建设,发展村办企业和个体户,制定了充分利用班久伦布庄园等旅游资源,以此带动全村经济更迈新台阶计划,班久伦布村发展的更加文明和富裕。
解决温饱后,逐步富裕起来的村民开始注重改善生活、居住条件,许多居住在帕拉庄园的昔日朗生纷纷搬出庄园,在旁边盖起了自家的“二层楼”。据统计,进入90年代,35户昔日朗生,有31户新建了自己的住房,目前已全部建了新房,全村人均拥有住房40~50平方米,并于1994年使用上了自来水,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现在全村75户其中71户有电视机,家家户户有收音机和电动酥油桶,使用上了冰箱和洗衣机等高档家电,并组织了自己的业余群众宣传队,生活由吃糌粑的单一结构转变为食大米、牛、羊、猪肉、水果、蔬菜等营养型。
当前,班久伦布村的交通、通讯得到改善,教育、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解放前,班久伦布村没有公路,也没有畜力车,交通甚为闭塞,马驮驴载是最基本的交通方式。今天的班久伦布村过去那种人赶驴走、骡帮运行的问题不复存在。自50年代起,江孜到拉萨、日喀则、亚东等地的公路相继通车。如今全村有79辆马车,33台拖拉机,2辆摩托车,家家有自行车,不仅出行方便,还便于耕地、运输,为原本封闭的农牧村落注入了活力。目前全村有了电话和微波信号,全村有电话15部,可与全国各地联系。全村67名适龄儿童全部进入学校上学,学习藏汉文文化知识,并且开办了成人文化扫盲班,全村60岁以下成人识字率达到90%以上,使文盲村向文化村转变。
在旧西藏,班久伦布村的农奴生老病死只能凭天由命,朗生们生病能熬就熬,否则只能等死。现在该村的医疗保健体制基本健全,实行了免费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相结合的保健体系,全村95%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乡有卫生院、村有卫生所,基本上做到了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全村的人口平均寿命由民改前的37岁提高到72岁,婴儿的死亡率,由50%下降到目前的3‰。
民主改革前,帕拉庄园的广大农奴无人生自由,也无政治民主权力,妇女被列为低等级的人视为财产作为礼品送来送去。目前全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实行政务公开,村民广泛参与村务工作,妇女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实现了与男人地位平等。帕拉庄园的变迁是整个西藏新旧社会对比的缩影,新旧社会两重天,在旧社会庄园农奴连最根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根本谈不上人权,民改后,广大庄园农奴广泛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男女实现了地位平等,生活由食不果腹走向了小康。
(责编:石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