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观台上所看到的今日通夏村 摄影:王昕秀
据史料记载,旧西藏的拉萨,每一个角落都散布着乞丐。大昭寺西面以前就是个乞丐村,小昭寺前也是乞丐的聚集地。当时拉萨3万多人中,乞丐就有三、四千人。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昔日的乞丐们如今住上了祖祖辈辈没有住过的新房,过上了祖祖辈辈没有想过的好日子。
其美隆村——安居工程引领安居乐业
初夏的堆龙德庆县德庆乡,明媚的阳光照耀着这一方土地,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随意走进几户农家小院,看到的是崭新的楼房。然而,在旧西藏,德庆乡的许多村子是远近闻名的“乞丐村”,其美隆村就是其中一个。
1959年民主改革时,政府集中安置乞讨、流浪人员的村庄之一。这些人包括西藏本地及青海、四川到拉萨朝佛后身无分文、无家可归的农牧民。现在全村93户,全村95%以上的家庭盖了新房。
当巴社区——文明引路打造幸福生活
漫步当巴社区,绿草如茵,鲜花怒放。干净整洁的社区,向人们展示着这里的文明与祥和。
当巴社区地处哲蚌寺脚下,以前是拉萨有名的“乞丐村”,这里的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居民生活水平较低。
为改变当巴社区的面貌,拉萨市城关区文明办协同居委会领导一起,从完善社区服务和改善社区环境入手,先后成立了社区文艺演出队、就业服务站、卫生服务室、社区小学、幼儿园等,形成了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社区还先后投资开辟了一条社区中心街道,修建了文化室,成立了业余文艺宣传队。
有关人士介绍说,当巴社区居民的素质提高了,勤劳致富的人多了。昔日的“乞丐”如今全都住进了新房,添置了高档家电,家家有存粮,户户有存款。
娘热沟村——多种经营铺就康庄大道
上世纪70年代末,有关拉萨郊区娘热沟村的一篇散文《夜明星》,收入全国通用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文章讲述的是村里乞讨群众的辛酸史。
这个昔日“乞丐村”,如今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整洁的街道旁,藏式小楼错落有序地掩藏在绿荫之间,阳光酥酥地铺满草滩,闪烁着斑斓色彩。
精明的娘热沟村人利用娘热沟雪山融水的水流落差,巧妙地建造起一座座小型水磨,磨制的糌粑不仅在区内的市场上颇受青睐,还远销海外。
娘热沟已经脱掉了留在我脑海里那身贫穷老态的褴褛衣衫,焕发得春风满面,年轻美丽。宽平、整洁的街道两旁,二层藏式小楼错落有序地掩藏在绿荫之间。我透过树枝间隙看到了小楼的梁柱、窗户、门框,全是精美的藏式手工雕花;牧村外面的沟坡上是片连片的草地,阳光酥酥地铺满草滩,闪烁着斑斓色彩。蓝天、白云、绿草在娘热沟天衣无缝地相融起来。
通夏村——从“乞丐村”到富裕村庄
在藏东昌都镇通夏村,桃树、苹果树掩映着一幢幢精致的藏式民居。很多人都不会知道,这个有“藏东第一村”美誉的村庄,在西藏民主改革前,曾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乞丐村”。
民主改革前,通夏村15户、80多名村民当中,几乎都当过乞丐。有的就在周边村里乞讨,有的干脆远走他乡以躲避繁重的奴役,一去就是两三个月,有的甚至再也没有回来过。
在50多年以前,95%的社会财富集中在占人口5%的农奴主手里,这成了西藏贫穷落后的根源。在封建农奴制残酷统治下,西藏乡村经济基础设施极为落后。民主改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采取多项措施,使西藏社会经济获得巨大发展。
近年来,通夏村在发展农牧业生产的同时,组织施工队进城打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在1万元以上。从第一个人均纯收入过万元村,到第一个完成全村的安居工程建设,再到第一个家家通电话、户户通沼气,短短几年时间里,通夏村创下了昌都地区农村多项第一。
(责编:石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