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历史的藏毛呢
氆氇 藏语音译,为藏族手工生产的一种羊毛织品。可以做床毯、衣服等。产生于公元7世纪吐蕃时期的“拂庐”。明汤显祖在《紫钗记》中写道:“俺帽结朝霞,袍穿氆氇。”《红楼梦》第105回中也有这样的文字:“氆氇三十卷。”氆氇实为手工织成的毛呢,也叫藏毛呢,相传有2000多年的历史。
氆氇为藏族人民以手工制作,细密平整,质软光滑,作为衣料或装饰的优质毛纺织品,经纺纱、染色、织造、整理等工序制成。
每个清晨,边巴索巴都是在一杯香浓的甜茶里开始他的氆氇生意的。
在大昭寺广场南边的墙脚,摆着各种颜色和质地的氆氇,氆氇后面坐着边巴索巴和他的同乡们。这里属于八廓南街,街边整齐的小货架上摆满了各色各样的小饰物,完全把卖氆氇的边巴索巴他们遮住了,走过喧闹街头的游客们,很难绕到摊位后面,看到这个与热闹的八廓街有点格格不入的安静的角落。只有本地居民,才会绕过摊位,找到这里。大多时候边巴索巴他们都是静静地坐着,用剪刀将氆氇边缘的羊毛轻轻剪平,或者把氆氇上磨出的毛球剪掉。
边巴索巴来自山南地区扎囊县吉汝乡,这里是著名的“氆氇之乡”,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氆氇编织,而在拉萨街头做氆氇生意的,基本都是同乡。边巴索巴说,他的父亲这一辈就在拉萨做氆氇生意,吉汝乡的氆氇是西藏地区最有名的,藏族女歌手琼雪卓玛有一首歌叫《黑氆氇》,唱的就是扎囊县的氆氇。
氆氇其实就是用羊毛手工织成的毛呢,也叫藏毛呢,相传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在藏族人日常生活中所占地位就如内地的棉布一样重要而普及。氆氇是加工藏装、藏靴、金花帽的主要材料。氆氇的密度大,手感好,质地厚实,平正挺括,经久耐磨,制成藏袍有良好的保湿性能,不会被雨雪淋透,适应牧区多变的自然气候,所以深受藏族同胞的喜欢。
手工织就的财富
手工制作的氆氇细密平整,质软光滑,是做衣服或装饰的优质毛纺织品。边巴索巴说,织氆氇的工序分为捻线、织布、染色等工序,首先,要将羊毛用纺锤捻成细线,然后再借助老式织布机进行纺织。一般氆氇的宽度大约是7—8寸,边巴索巴说,根据祖祖辈辈织氆氇的经验,这个尺寸的氆氇最为结实,不易变形,再宽的话,线就很容易弯曲,就是我们常说的“布料拔丝”,这样织出来的氆氇做的衣服就非常不结实、不耐穿。羊毛线的粗细、质地不一样,织出来的氆氇价格也不一样,为了区分不同质地的氆氇,他们巧妙地用白色的线绣上一道只有他们自己看得懂的符号,边巴索巴把这个称为“氆氇的密码”,用最好的氆氇做一身藏装大约6000多元,最差的只需700—800元,相差大约十倍。边巴索巴说,一般20斤羊毛才能织出8斤左右的氆氇。
除了农田,氆氇生意是边巴索巴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这几年氆氇做的藏装挺流行的,尤其是纯手工氆氇。”边巴索巴说,不过现在市面上也有用机器织成的氆氇,价钱比较便宜,但是质地非常差,有些人分不清面料好坏,就会购买这种机器织成的氆氇。
颜色区分地域
氆氇加工染色之后,能制成黑氆氇、绛红色氆氇、褐色氆氇以及彩虹色氆氇。其染色用的颜料也都是纯天然的,核桃皮、红木等榨成的汁液,染出来的就是绛红色,添入名为“卡古亚”的植物提炼出来的汁液,就能变成褐色,单纯用“卡古亚”的汁液染色,就能染出纯黑色的氆氇。而氆氇边缘的铜钱花纹,则是把氆氇攒成一团,用绳子扎起来,放进染缸里,就形成了一个个铜钱样的花纹,让原本有点单调的氆氇看起来生动不少。边巴索巴说,过去这些天然的颜料染出来的氆氇颜色经久不变,但是现在大部分的氆氇都是用化学颜料染出来的,就很容易褪色。
西藏的每个地区,对氆氇的钟爱都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对颜色的追求,山南、拉萨等地更喜欢深褐色的氆氇,日喀则的藏族同胞最喜欢的却是黑色的氆氇。用氆氇做出来的藏装样式基本都一样,其他地区的人们,甚至还会用氆氇做门帘、窗帘等装饰。
望果节之前,藏族老百姓会买很多彩色的氆氇,做各种装饰。而到了藏历新年前,就是边巴索巴他们生意最红火的时候,很多藏族同胞们都会做一身新的藏装,边巴索巴这里既出售氆氇面料,也承接藏装的订做。一般一卷氆氇约18公尺,只够做一件成年男子的藏装,而这18公尺的氆氇,一个人要织差不多一个月。
(责编:团团)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