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松村有许多的第一:在西藏农村第一个实行民主改革、第一个农民协会、西藏农村第一批党员共5名、西藏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西藏农村第一批团员、西藏农村第一批少先队员。
再入克松
从拉萨出发,沿着雅砻河谷向东,一连串西藏历史的遗迹和见证都排列在河道的两侧:桑耶寺的金顶,泽当的第一块青稞田,雍布拉康的白墙以及琼结的藏王墓群,这些景观如同饱满的麦粒堆积在如麦秆般一路向东的雅砻江两侧。秋收季节,这条河谷一片金褐之色。乃东县昌珠镇克松村正是金色之中一个普通的村庄。
雅砻江边广阔的青稞、小麦、豌豆等已经成熟,呈现出金色、淡褐色和深褐色种种不同的丰收之色。有些村庄更是早已开镰收割,大捆麦秆如低矮的宝塔堆积在田地里,显露出土地固有的淡褐色。
克松村尚未收割,上次来到这里,是青稞播种未久的五月。如今,田野里饱满的麦穗甚至沉重得翻不起麦浪,一片金褐色。穿村而过的道路上看不见行人,但是家家户户都将铁制的、陶制的巨大陈旧的煨桑炉放在门前,已经燃尽的桑条依旧冒着余烟。今天是克松村的望果节。
全村人都在过林卡,我们走上横穿田野而过的土路去加入他们。路上堆积着极细的尘土,却又深能没踝。一脚踩上去,就会扬起呛人的金色灰尘,飘洒一路。路坎之下,就是正待收割的青稞田。待到开镰收割的时候,人们会在金色的尘埃中走下田野,铁镰刀割断麦秆,麦穗贴在汗湿的手臂上。
一些克松的村民结束了今天的林卡,从树林中向回走,有的走路,有的骑摩托或开卡车,他们满头热气,摘下高而厚的毡帽拿在手里,帽筒的金边熠熠闪光,皮鞋或藏靴上灰尘仆仆。克松村的林卡已经行将结束,许多人早已喝醉,男人用力揉着自己惺忪的睡眼,女人倚着树干大睡。
一个醉汉拉着我们坐下,他在外县打工,特意回来过望果节。他颠三倒四地说话,抱怨村里的大收割机虽然干活快,但是青稞杆剃得太短,害得下地吃青稞秸的牦牛饿肚子。我们问他那是否还要用镰刀收割,他又醉醺醺地换了话题,后来干脆躺下来枕臂大睡。
有人高声吆喝:“要下雨了,快去广场上跳果谐啊!”但是这些林中的醉汉不为所动,只有游客赶去观看。
我们采邦锦梅朵献给天地
广场上聚集了十余位老人家,他们背后是四台崭新的、高大的收割机,前方则是一栋颇为高大的克松村民主改革纪念馆。是的,克松是一个普通的村庄,但是也是一个不平凡的村庄。《人民日报》曾连续以专版报道克松村的故事,因为这里是全西藏第一个实行民主改革的地方。
这些戴着红头巾和绿头巾的老奶奶们,听着音乐,脚尖微弱地一点一点,害羞地唱起一首歌。直到两三个穿着传统藏袍,头戴绒帽的大叔饮罢了啤酒,飞旋着加入她们,形成一个小小的圆圈,大妈们的歌声才响亮起来。
她们的嗓音高低不齐,有尖亮的,也有干涩的,有抖抖的颤音,也有平滑的中音。她们张开嘴巴,牙齿还没有脚趾多,却非常认真地唱着古老的丰收歌,脚尖悠悠地点。黄昏的金色里,他们的舞蹈缓慢柔软,仿佛梦游,如果有人敬酒,大叔会从怀里掏出木碗,满满地斟满一碗。
在这里读过小学的卓玛姑娘逐句翻译他们的歌词。
“翻过大山,我们一起;
我们采邦锦梅朵献给天地。
走过大河,我们一起;
我们取第一滴水献给天地。
喝酒欢乐,我们一起;
……
卓玛姑娘逐渐听不清这些气喘吁吁的大妈所唱的歌词,黄昏里只有她们缓慢旋转的身影,我们渐渐走远的时候,卓玛突然说她又听清了一句:
这些年过六旬的老人在唱。
“……听阿爸的话……,……听阿妈的话……”
金色清晨
清晨,我们又来到克松的田野里,今天是克松正式开始收割的一天。
有些早起的家庭已经收割了好一会儿,刚刚割断的麦秆,金色中有些发白,而刚刚裸露出来的田野,则是灰褐色的。田埂边伴随着青稞杂生的金色蒲公英花开得正艳,全然不在乎一会将被锋利的收割机刀片割倒。
一台拖拉机改装的收割机冒着黑烟停在田野中间,一位大哥下来,挠着满头乱发琢磨,原来收割机的一个钢齿抵到石块打断了,需要换一个齿。车后面刚刚收割过的田野上,弥漫着断麦秆的清新气味。女人轮着铁锹,将脱粒完成的青稞粒铲到拖拉机车斗里。
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我向东方看,日光强烈,这里距离雍布拉康很近,可以看到宫殿的金顶。 东方一片金色灿烂。
(责编:团团)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