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符号:当代戍边军人的奉献“密码”
高志文 宋朝华 殷勇 胡晓兵   发布时间:2011-10-24 16:43:00   来源:解放军报


写在前面的话

  在青藏高原边沿有道很不起眼的小褶皱,有两条巡逻路蜿蜒其间。这里悬崖密布、沟壑纵横,荆棘丛生、杂树横陈,塌方、泥石流、雪崩灾害频发,好似一座浓缩了边关巡逻艰险的“露天博物馆”。

  巡逻路上险象环生,边防官兵勇闯险境。穿越雪线、趟过激流,架着木梯、拉着绳索,走掉脚指甲、渴饮泥浆水,躬身爬行、跪着前挪,胆子小了不敢上路,脑子不灵无法赶路,心有杂念难以日复一日,巡逻路就是戍边人的“素质考卷”。

  我们记录边防官兵的艰险巡逻历程,不是为了展现他们鲜为人知的“另类”工作状态,而是要宣扬他们崇高的爱国激情和博大的奉献胸怀。因为边防巡逻不是探险,更不是极限运动,它是戍边卫国的严肃军事行动,吃苦仅仅是其中一段过程、一种状态、一个手段,其目标指向的是边关稳固和祖国安宁:无论条件多么艰险,巡逻不到点到位国土就有丢失的危险,因为他们脚下就是我们的主权。

  脚步,踩在大路上只是两行脚印,可踩在巡逻路上就是主权的“印章”。这才是戍边人历尽千辛万苦的终极价值所在,这才是他们甘愿固守精神高地的崇高追求所指。从戍边人价值追求的源头反观,他们吃苦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他们营造的和平安宁就是我们正在享受的最大幸福,这种幸福像阳光空气一样寻常,却凝聚了戍边人不寻常的付出——或惊心动魄中历尽生死考验,或风平浪静中坚守平凡寂寞。

  戍边人用脚步描绘祖国版图的“金边”,为我们铸牢了安全幸福的坚实怀抱。

  两条巡逻路,一条通向A山谷,一条连着D山口。险在哪里?且看山南军分区某边防连的一条不成文“军规”:身高≤1.70米和体重≤60公斤者才能巡逻A山谷,身高≥1.7米和体重≥60公斤的才能去D山口巡逻。

  连长余刚道出原委:“第一条路一半都在悬崖上,个子高了咋好控制重心!悬崖上的那点浮土,经得起胖子去踩几脚?巡逻D山口要徒步6天5夜,每人负重35公斤,个子小了体重轻了根本就吃不消。”

  “=”形桥:

  一头是艰险,一头是忠诚

  今夏的A山谷,乱流飞悬,塌方遍野。官兵上次巡逻经过的小溪,这次却坍塌成了悬瀑,溪上小桥也被卷下深涧。

  不得已,一根大腿粗的树被官兵伐倒,轰然倒向对岸。指导员拉巴泽仁腰上一系攀登绳,骑在了这座新建的独木桥上:他要爬到对岸去拉“=”上面一横——扶手。桥下激流如箭,水声震耳。爬至桥中,鼻梁上眼镜突然下滑,拉巴下意识地松开左手去扶眼镜,不料整个身体就翻向桥下,他赶紧死死抱住树干,激流冲得他双脚着不了地。拉巴只得双手交替抱树,一点点挪向对岸。

  过这类“=”桥时,扶手只是个心理辅助,重心决不能压在上面。去年8月,刚毕业的军医曾彪抓绳行到桥心时,因重心太偏向扶手整个身体向激流里倾斜,两岸拉绳子的官兵拼尽全力,才把曾彪拉立起来。

  到A山谷巡逻,过河要搭桥,跨越两山之间的深渊要搭桥,遭遇湿滑的冰滩也要搭桥:钢绳铺板的吊桥,圆木为梁的木桥,更多的是这种临时伐建的独木桥。官兵说,桥跨越的是艰险,维护的是领土完整。

  “>”形崖与“<”形崖:

  一个赛刀刃,一个如虎口

  “>”形崖是向外突出的山崖,官兵必须小心翼翼地绕过突出部才能通过。一条绳索是必备工具。

  “<”形崖与“>”形崖正好相反,在高高的崖壁之上凿凹进去一条栈道,官兵称之为“老虎嘴”。由于崖险石坚,这种栈道往往开凿得又浅又矮,一些地方必须弯腰才能通过。在枪身短、重量轻的新步枪配发之前,连队规定巡逻不携带轴线长的武器装备:枪支过长碰着崖顶,官兵随时都有摔下悬崖的危险。

  今年9月,途经常年滴水的一处“<”形崖时,战士徐蓉萱背囊蹭着崖顶失去重心,幸被崖口一棵大树挂住衣服才脱险。

  “△”形“刀口山”:

  山石再尖利,难挡战友情

  一面巨大石壁,直上直下500米,像一把刀背砍进大地的大刀,官兵叫它“刀口山”。“刀口”很窄,官兵爬上去后可骑在上面喘口气。上下山没有路,有树的地方就砍倒几棵树,树干上再横着钉些木棒,这就成了梯子;没树的地方,就放下数十米长的攀登绳或铁丝,上下攀援。

  “刀口山”到底有多陡?没人有力气去求证。今年9月,第一个攀上山顶的杨祥国刚一露头,山那边的大风就把他的帽子吹飞:“落到哪去了,根本看不到。山脚下近百米宽的大河,在山顶上看起来像条窄窄的背包带。”骑在山尖上,杨祥国大气都不敢出。

  前年夏天,拉巴泽仁也在“刀口山”山顶遇险。“太险了,前面的、后面的你都要照顾到。”就这样一分心,拉巴脚下石块一翻,整个身体就往下滑。他右手本能地向空中一抓,抓住了山顶放下的保护铁丝末端,死死抓住铁丝的右手被勒出了深深血痕:“再往下滑哪怕是一个拳头那么点,就抓不住铁丝了。”

  在“刀口山”遇险的几乎都是干部,近几年还有连长余刚、老连长魏振朗、老指导员任富……“你当干部的,越是危险的地方,精力就越不在自己身上。”余刚说。

  “ ”形自制帐篷:

  重量轻下来,保障待改进

  “巡逻途中的‘数学题’并非都是那么凶险,有的也是保护伞。”杨祥国认为,横切面为“ ”的帐篷,就是既防雨水又防蚊虫的盾牌。

  D山口路苦,官兵就连一枚针也不愿多背。为了减轻负重,他们用一块30米见方的塑料布取代了数十斤重的军用帐篷。“铺在地上的塑料布四边都要用碗口粗的树干卷起来,才能避免地面渗水进来。”中士张威说,“除留一道口子进出人外,整个帐篷都要封死,防水又防蚊。”

  今年5月宿营某高地,熟睡中的下士樊明星梦见有人不断给他喝清凉的矿泉水。睁眼才发现,是帐篷顶上的雨水正一滴滴掉进嘴角。想挪挪身子,无奈左右酣睡的战友把他卡得只剩侧卧的空间。实在是太累,转一转头,樊明星又打起了呼噜。

  次日醒来,樊明星的被褥和衣服全部湿透。而睡在帐篷门口的张威,脸上、脖子上、耳朵后全是红斑。“大风吹开帐篷门,遭蚊子咬了。”张威有些后悔自己的塑料袋在半路丢了:“睡前套在头上,脖子上扎好,只钻两个孔出气。虽然这个‘土办法’管用,但我们还是希望保障条件能更好些。”

 (责编:长卿)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