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西藏藏医学院图书网络中心主任、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浪东·多吉卓嘎正在做一件前无古人,也可能是后无来者的事:将布达拉宫所藏藏医、藏药、天文心算古籍全部扫描,做成电子版。
这几个月来,每个工作日的早上8点半,浪东·多吉卓嘎会和项目组同事准时来到布达拉宫,在经过清点古籍、签字等多道手续后,大约10点,浪东·多吉卓嘎带着当天需要扫描的古籍回到西藏藏医学院图书馆工作室,随同前来的,还有布达拉宫文物保护科的阿旺曲尼。阿旺曲尼的工作,除了护送古籍,还要保证古籍在扫描过程中不被损坏,不出现丢失。然后在下午4点之前,再把古籍护送回布达拉宫,届时,古籍将经过一页一页地清点后重新入库。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这段时间,除了吃饭,福珍、央宗、次瓦拉姆和扎西拉宗四个姑娘分别负责扫描、排版、修补、打印等7道工序。
4月21日记者采访时,姑娘们正在扫描一部300多页、600多年前的布达拉宫天文心算古籍。作为项目组负责人,浪东·多吉卓嘎告诉记者,“工作进展最顺利的时候,四个姑娘3天能处理200多页古籍。”因为并不是所有古籍都可以直接扫描,那些用金粉写就的古籍,要先拍照,于是又多了一道工序。
浪东·多吉卓嘎现在带领大家做的这件事,开始于去年8月。经过5个月的努力,现在工作室南面靠墙一排齐腰高的玻璃柜里,一溜儿忠实地体现古籍当前状态的彩色打印件已经有了厚厚的几沓。抚着玻璃柜,浪东·多吉卓嘎爽朗地大笑:“我们目前已经扫描了7万多页。这可是我的创新!”
西藏自治区保存着大量以藏文古籍为主的多文种古籍,这些古籍流传久远,卷帙浩繁,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是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目前,全国存世藏文古籍总数约在百万函以上,其中约三分之二收藏在西藏自治区,但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古籍存世情况不清,古籍保护任务繁重,保护人才缺乏,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普查,有计划、科学地开展古籍保护等工作刻不容缓。
2009年7月,文化部调研组前往西藏进行西藏古籍调研,经与西藏有关方面沟通,调研组提出了加大西藏古籍保护力度的工作思路,文化部等八部委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于2009年11月出台并共同下发《西藏古籍保护工作方案》。当年12月,文化部等八部委共同实施的西藏古籍保护工程全面启动,这也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少数民族古籍保护计划。
“看到文件后,我马上就申报了项目,没想到不到两个月就批了!”作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项目”,浪东·多吉卓嘎这个藏医药古籍数字化的项目很快得到了100万资金。
“我国庆节没有休息,只在藏历新年休息了7天,周末也加班,一天10个小时工作。”工作听起来很苦,但浪东·多吉卓嘎乐在其中,她说,“我要专心做这个,做到底!”
浪东·多吉卓嘎的“野心”并非空穴来风,她有很厚实的基础。
在西藏藏医学院图书馆的特藏部,记者看到了三面墙的书柜,而柜中,是从公元8世纪到20世纪各时期的,涉及藏医、藏药、天文历算、佛教等诸多学科的近5000多卷古籍。浪东·多吉卓嘎从书柜中抽出一份上下用木板夹紧,外面用牛皮绳扎紧的古籍,打开看时,只见1000多年前的藏医学典籍,没有一点虫蛀和破损,黑色的、精致的手写黑色藏文中,偶见几行红色字体,浪东·多吉卓嘎说,这是注释类的文字,这本古籍主要讲基础医学的内容。
“我们不仅收集,而且整理。”打开一个书柜,52册内容详尽的西藏藏医学院馆藏古籍典籍目录引人注目。随意打开一册,印制的表格上全部是手写的每一部古籍的“身份特点”:著作中的章节标题、作者、著书日期、页数、行数、字体、墨色及其材质、纸张及其材质、印经院、印版、纸张规格等等。浪东·多吉卓嘎说,她花了八、九年的时间,请了十多个志愿者帮忙,终于完成了馆藏典籍的两个目录,一个是52册的详细目录,另一个是2008年已经出版的简介版《西藏藏医学院馆藏古籍典籍目录》。
西藏藏医学院馆藏的5000多卷古籍典籍,涵盖了不同教派、不同版本、不同时代和不同内容。为了详尽记录每一卷的情况,浪东·多吉卓嘎是一页一页地翻看,一页一页地记录,有时甚至一页就有好几个作者,要写出好几张卡片。但随着简介版《西藏藏医学院馆藏古籍典籍目录》的出版,所有藏医药古籍研究者终于有了一个带路人。
“我们打算先做西藏自治区内藏医药古籍扫描,然后是区外,主要是青海、甘肃、云南、内蒙古、新疆和北京等地,再然后是国外,主要是尼泊尔、不丹、法国和美国等。将来到海外收集,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希望尽量多地收集回来,把西藏藏医学院建成全世界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古今文献中心。”传承和保护藏医药传统文化,浪东·多吉卓嘎在做着自己的功德。
(编辑:高晓玲)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