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巴舞——藏东的“吉普赛舞”
梁梅   发布时间:2011-01-19 15:36:00   来源:新华网

  丁青热巴是一种纯粹的民间艺术。过去,丁青热巴是专业民间艺人卖艺求生的一种技能,这些舞者以流浪卖艺谋生,且大多以家族传承方式延续热巴舞。2006年6月,丁青热巴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丁青热巴这个隐没在草原和大山深处的古老艺术品种开始被世人所关注,被称做是藏东的“吉普赛舞”。继而,热巴舞又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为热巴艺术节暨虫草交易会增添了独特、浓厚的艺术文化色彩。

  纯粹的平民艺术

  “热巴”是藏语的音译,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对这一词有着不同的解释:一是“破碎如丝的表演服饰或布衣”;二是“表演者如穗的发辫”;三是“演出时表演者腰间悬垂的网状绳穗”。热巴舞是流传在我国藏东的一种由铃鼓舞为主,伴有朗诵、戏剧、杂技、气功、武术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它是一种深受藏族同胞喜爱的藏族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有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风格、丰富的内容、风趣的道白、奇特的面具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藏族古老灿烂文化艺术中一朵多姿多彩的奇葩。

  丁青县原名琼波,在藏语中意为大鹏鸟之子,所以“丁青热巴”也被称为“琼波热巴”。丁青热巴在民间是一种纯粹的底层平民艺术,它源自身处草根平民的一种生存方式,在过去丁青热巴是专业民间艺人卖艺求生的一种技能,这些舞者以流浪卖艺谋生,而且大多以家族传承方式延续着热巴舞。

  丁青热巴的传说

  丁青热巴的起源传说很多,但归结起来有两种,一种认为丁青热巴起源于公元11世纪,由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所创建;另一种认为丁青热巴的前身是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的巫术和图腾舞。多数的丁青人认为丁青热巴的祖师就是米拉日巴尊者。

  笔者认为“热巴”的前身应该是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的巫术和图腾舞。原因是热巴艺术的道具注重鼓、铃以及牦牛尾的运用。鼓、铃等作为苯教的法器在进行祭祀礼仪时被广泛运用。由于历史的原因,苯教这个曾经一度统治过西藏政教大权的原始宗教后来不得不让位于佛教。古老的苯教面临着佛教强有力的排挤和挑战,到了吐蕃松赞干布时期苯教的各种祭祀和活动开始被禁止或限制,而作为苯教宗教活动法器的鼓、铃等随着岁月的流逝,在经历了漫长的流传和创造过程后,它们的种类、用途和作用也有所改变。击鼓的含义大致有吉祥平安、节日喜庆、颂扬佛法等,由此击鼓而舞的苯教礼仪和祭祀或苯教的巫术和图腾舞逐步被民间模仿而慢慢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热巴舞。在丁青县境内的苯教寺庙孜珠寺距今有二三千年的历史,该寺独具特色的不仅有苯教的佛事活动,更具特色的是苯教跳神,从这些庄重而严肃的跳神中,独具慧眼的人就能隐约看出“热巴”的影子。

  丁青热巴的重要特点在于它的粗犷、奔放、豪迈且富有宗教色彩。传说在修建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圣地类乌齐查杰玛大殿时,工匠们遇到了妖魔的阻挠。他们日晒雨淋辛苦修筑的房子,到了晚上便会被妖魔鬼怪蓄意捣毁。正当人们束手无策时,查杰玛高僧桑吉文想到了一条妙计。他请来丁青热巴舞者在建筑工地上表演热巴舞,他们奇迹般地在“天上结绳,在水上建起曼荼罗”,以精湛的技艺、活力四射的舞姿,使妖魔鬼怪神魂颠倒,忘记了对大殿的袭击。舞者迷惑了鬼怪,工匠赢得了时间,建起了气势雄伟的查杰玛大殿。

  代代相传的丁青热巴舞

  丁青热巴舞有三个流派。流传于丁青觉恩一带的斡陀热巴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斡陀热巴属于杂技气功类的技艺表演,但目前香火基本已断,很难见到它的庐山真面目了。流传于丁青色扎一带的伽措热巴,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特色是弦子与热巴嫁接,把粗犷奔放的热巴与优美动听的弦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舞姿优美,旋律动听。“弦子”是一种流传在民间的手拉牛角胡并歌伴舞的表演形式,伽措热巴把古老的弦子作为热巴表演的依附,借鉴和吸收弦子的艺术形式,把弦子与热巴中的鼓舞、说唱、杂技等娴熟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表演时有固定的程序。这种艺术风格现已被诸多文艺团体吸收。流传于丁青桑多一带的冬洛热巴现也有300多年的历史。冬洛热巴表演风格多样,主要还是以传统的铃鼓舞,中间伴有诙谐幽默的说唱以及其他很多的表演内容。冬洛热巴以家族为主体,技艺世代相传,他们艺术水平高超,演技精湛,剧目繁多,内容丰富。目前冬洛热巴还以家族传承的方式顽强地生长在那半农半牧区的桑多乡炯秀村,在每年的丁青县热巴艺术节上,这些古老文化艺术的传播者都有高超的技艺表演。他们还在每年农闲季节,举家上路,献艺谋生。

  丁青热巴在当今所谓现代艺术泛滥的芬芳世界,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且成舞成歌成史,之所以能流传几百年,且后继有人,得益于那些热爱并投身于热巴艺术的民间艺人,是他们的努力使这一备受人们喜爱和欢迎的古老文化艺术形式代代相传,日臻完善。丁青热巴是我国歌舞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作为一种古老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丁青热巴将永远流传。

 

(责编:阿菌)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