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间传统杂技“恰堪塔旭”
边多   发布时间:2003-09-30 14:07:00   来源:西藏民俗

桑耶寺壁画“杆技”局部

 

  所谓“恰堪塔旭”即耍技滑绳,简称恰堪。表演这种传统杂技时,因表演者利用一根毛绳爬上十几米高的木杆上,边歌唱边表演雄鹰等各种鸟兽飞舞盘旋的惊险动作之后,顺着毛绳滑地而得此名称。它是由一种古老的民间杂技艺术逐渐演变成为仪式性杂技艺术的,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民族特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古老的“恰堪”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之下,加之它的动作难度系数较大,渐渐地面临失传的境地。但是它曾经陪伴着藏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老一代藏族人的心灵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关于恰堪的历史起源情况,现在虽还没有见到准确的历史记载,但有与此相关的资料,如著名藏史《巴协》中记载了公元787年在西藏山南桑耶寺举行盛大落成典礼的仪式上,有表演恰堪等众多杂技艺术的情况,当时表演的盛况都描绘在该寺庙的壁画之中。

杆上表演

 

  早在西藏十二大部落和四十个小部族时期,广泛流传的一个民间谚语说:“你若是雄鹰般的好男子,就要比展翅飞翔的好技术;你若是大鹏般的好女子,就要比勤俭持家的大本领”。根据这一谚语中的情况判断,恰堪很有可能最初形成于这一历史时期,并成为当时民间盛行的一种娱乐性艺术,它惊险的表演和嘹亮的歌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也渐渐地得到了当时社会上层人士的重视。到了布加藏王世系时期和吐蕃王朝时期,恰堪通过种种重大典礼仪式上的表演,如拉萨大昭寺落成和山南桑耶寺落成典礼仪式上的表演,使它成为专为盛大仪式表演的传统艺术。在西藏地方政府统治时期,按照传统于每年藏历10月25日,在布达拉宫前举行纪念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的去世和藏历元月2日举行庆祝藏历新年佳节以及达赖参加传昭大法会时的仪式上,恰堪是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

  恰堪的表演通常由一名主演和另一名称为阿古的喜剧演员以及十多名伴唱和拉毛绳的人员组成。恰堪通过表演雄鹰等鸟兽飞舞盘旋的惊险姿态,塑造各种独特造型的艺术形象。每当表演开始时,首先按照藏族古老传统的风俗,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接着在高亢的伴唱声中扮演恰堪的演员顺着被十几个青年男子拉直的牦牛绳迅速爬到木杆的顶端。这时阿古的表演者在地面开始做一些古怪的动作,要恰堪表演者模仿,两个一唱一和,有时学雄鹰展翅、有时学匍匐旋转,看来在地面人很简单的一个动作,杆顶的人却要艰难得多,而且时不时还做出一些惊险之举,使得观众跟着惊叫起来,其实这是恰堪表演者的绝妙之处,要的就是有惊无险的效果。恰堪与阿古的表演充满了喜剧色彩,即让人开心一笑,又让人担惊受怕。当恰堪表演者在演完所有杂技节目后闪电般地从高空滑绳落地,全部表演在歌声中结束。

 

众青年拉直绳子恰堪表演者迅速爬上杆顶

 

  在等级森严的旧西藏,一切文化艺术只能为统治者或上层人士服务,限制其在民间的任意发展,恰堪也不例外,在其成为固定的仪式表演形式之后,在民间表演该杂技的人越来越少甚至面临失传的境地,直至西藏和平解放初期只剩下日喀则地区萨迦县董纳村的八户农民能够表演恰堪。对此西藏地方政府又制定了所谓两个解决三个不准的清规戒律。所谓两个解决:是在这八户农民所耕种的七冈差地(通常以两冈为一顿)中减免三冈的土地税,其一做为解决培养和表演人员的补偿;其二是到拉萨等地进行表演时,解决人员往返途中的食宿等。所谓三个不准:不准断流表演人员,不准耽误每年特定的专演,不准为众人表演等等。恰堪每年在拉萨等地进行的表演都得不到分文收入,虽然每次表演结束时,在大众场地,地方政府堆放许多装有干马粪的假青稞大米等袋子,表面上做为赏赐给表演者,但这是他们习以为常欺骗百姓的一种虚伪手段。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