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次仁与“西藏的孩子”
彭茜   发布时间:2012-06-12 15:36:00   来源:新华网

  鹰萨·罗布次仁说话间微微有些气喘。作为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文化产业处驻村工作队的队长,他刚刚把新采购的105口尼泊尔铝锅发放给了日喀则定结县陈塘镇的村民。

  陈塘镇是中尼边境的一个夏尔巴人聚居区。村子建在山上,没通公路,水电供应不稳定,三天两头下大雨。雨后,罗布次仁喜欢望向窗外,半山腰挂着一片片的雾,像哈达。

  也许因为是一名作家,33岁的罗布次仁比同龄人更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这个出生在西藏山南小山村里的藏族孩子,经过在北京19年的求学和工作,又回到了生养他的土地,带着自己创作的首部描写西藏学生在内地求学的长篇纪实文学《西藏的孩子》,为的是帮助更多这里的孩子。

  “如果没有离开仲萨,没有考上内地,也许我跟舅舅格桑一样是个牧民,也许我跟哥哥一样,穿梭在家乡的山山水水之间。”罗布次仁在书中写到。

  罗布次仁的跋涉是从1991年开始的。那年,年仅12岁的他考上了北京西藏中学。在妈妈的织布机下哭了一个下午,他终于得以赴内地上学。

  1985年,中国开始在内地多个省市开设西藏班、西藏中学。27年来,共为西藏培养了三万多名毕业生,他们正在成为西藏建设中的一支中坚力量。罗布次仁正是这项民族惠教政策的受益者。

  “来到北京读书,除了学业上的收获,就是让我更早地接触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适应能力增强了,视野也得到了开阔。”罗布次仁说。

  1998年,罗布次仁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身边不再是清一色的藏族同胞,而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罗布次仁一面解答同学们关于藏文化的各种好奇,一面开始反观自身的成长经历。

  大二那年他开始动笔写作《西藏的孩子》。一稿历时近三年完成,真实记录了西藏学生在内地求学的快乐与困惑。但他却觉得“文字稚嫩”,不堪一读。30万字的书稿被他一放就是七年。

  2009年,罗布次仁怀揣着删改后的28万字书稿找到知名作家马丽华。通读全书后,马丽华百感交集:“它的故事精彩与素材独特是本书的亮点。”两年后,这部由马丽华作序、反映西藏学子11年内地求学经历的作品得以出版。

  如今,《西藏的孩子》对罗布次仁来说已经是“过去时”了。他的“进行时”是完成好驻村工作,并在工作之余创作反映藏族年轻人在外打拼的小说,还撰写以西藏中学为主题的电视剧本。

  如今,他还希望用知识改变更多西藏孩子的命运。在西藏的很多边远地区,可供孩子们选择的课外读物非常稀少。为此,他发起了“西藏孩子的小书架”公益行动,目前已经筹集了2000多本书。
  今年“六一”,他给陈塘镇小学的孩子们送去了一批新募捐的儿童读物,还有200套内含牙膏、牙刷、香皂等用品的“爱心洗漱包”,以帮助孩子们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

  “阅读,开阔的是小孩们的视野和心智,对于边区小孩们来讲更是如此。他们有时候缺的不是一件衣服,一件文具,而是一本书。一本书,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许会改变他们的一生。”他说。

  看着孩子们把小脸洗得干干净净,坐在学校阅览室里津津有味地读书。罗布次仁觉得,无论有多难也要把这件事一直做下去。

(责编:团团)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