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电信的“父子兵”传奇
   发布时间:2011-06-23 09:49:00   来源:人民网

  向涛今年三十八,在内地生活的时间和在西藏差不多各占一半,不过,在他内心的天平上,情感总是向着雪域高原倾斜。位于拉萨金珠中路的中国移动公司西藏分公司办公室,都被他布置得格外有藏式风格。

  中学时在内地西藏班,向涛在给父亲的家书中表达自己献身西藏的万丈豪情:“一定要好好学本事,学成后回到西藏,建设家乡。”而今,豪言壮语已化为日复一日的高原生活和日常工作,激情退去,雄心依旧。向涛说,他骨子里属于西藏,从未退却,也未曾后悔。

  从沿海到高原的支边之旅

  向涛母亲是汉族、父亲是藏族。在西藏,这种家庭的孩子叫“团结族”。向涛不但是“团结族”,连名字也是藏汉结合,父亲叫向巴曲登,到他这里就把第一个字改成了汉语的姓,很有融合的味道。

  追溯这个家庭的历史,更有趣的地方在于,父母是在“文革”的派系武斗场上认识的,当时父亲把母亲抓来当做俘虏,不想一下“俘虏”了一辈子。母亲王爱梅是山东青岛人,上世纪70年代初期,“支援边疆、建设边疆”的口号激发起无数青年内心里建设国家、支援边疆的豪情,还不到20岁的王爱梅也加入到进藏的队伍中,一路颠簸地上了高原,奔向最艰苦、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王爱梅被分配到昌都地区邮电所,1973年,向涛出生在昌都。小时候身体弱,他被放在了山东外婆家,和许多“藏二代”小孩儿一样,长到三四岁进藏,才知道父母长啥样。

  向巴曲登时任江达县政法委书记,在牧区,政法委书记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冬季调解牧民纠纷。在藏北高原,每到冬季,大雪覆盖一切,天寒地冻,气候恶劣,牧民全靠在下大雪之前抢着把牧草打回家里储存,以维持自家牲畜整个冬季的生存。牧场圈地,也就成了每年初冬牧民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纠纷也就在所难免。为了争夺牧场,牧民们经常整个村子出动,挂藏刀、举棍子,甚至端着猎枪冲出来……每年冬天,向巴曲登都要骑马上牧场,横刀立马挡在快要打起来的牧民之间,讲政策、搞调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牧民情绪激动,他也要和颜悦色,即便有个别冲动的牧民威胁自己,也不能慌,还是要稳住情绪,继续和颜悦色。

  那时向涛还只有三四岁,并不太理解父亲每年冬天骑马上牧场的危险性和重要性。他只是待在家里,守着暖和的牛粪火,听妈妈边缝缝补补边给他讲故事。他只记得父亲每次都要很久很久才能回来,不过他最喜欢的事就是远远看到父亲骑马的身影,然后跑出去迎接父亲,再骑上父亲的白马遛一遛,便是最威风的事了。

  在江达县,向涛生活到小学二三年级,条件很艰苦,回忆很美好。那时最大的困难就是吃不到蔬菜,“印象中总是在吃糌粑,吃风干肉”。当时西藏高原上没有大棚技术,吃菜都要靠外面运进来。遇到冬天大雪封路,蔬菜就真的跟黄金一样金贵了。上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交通状况稍微改善,县里的条件比过去要好了一些,但是吃菜还是难题,而且是整个高原地区的大难题。

  对于向巴曲登来说,比吃菜更让他头疼的是孩子的教育。“县里教育跟不上,上了学什么都不会”,为了孩子的前途,本来仕途前景一片光明的向巴曲登,1982年举家调到了拉萨,他调进西藏自治区邮政局,开始了后半生的邮政之路。

  第一批西藏生的内地求学生涯

  与母亲的经历几乎相反,向涛的人生从内地开始。

  1984年,国家作出了在“在内地创建西藏学校和开办西藏班”的重大决策。1985年9月,浙江省绍兴市绍兴一中,迎来了第一批西藏学生,共50人,向涛就是其中之一。从此他也开始了长达十几年在内地的学习、生活。

  在西藏,直到今天考上内地班都是一件让全家激动不已的事,更何况在当时,又是第一批。欢度了那个漫长而短暂,充满了祝福与羡慕、狂欢与自豪的暑假,向涛背着自己的行李,跟着老师和同学,踏上了通往内地的火车。少年不知愁滋味,一路上他没有想家,绍兴是什么样,他也没想过,一路上的风景都是那么的新奇。

  火车两天三夜到达绍兴的时候是晚上九点多,天都已经黑透了,一辆大巴车把孩子们带进一个竹子编的栅栏门里。曲径通幽,向涛说当时也不知道通向何处。只是这些看惯了高天白云、看惯了藏式高屋大场的孩子们,怎么也没想到这竹林深处就是有名的绍兴一中,是鲁迅的故乡,也是他们未来学习的地方。“当时就以为让我们在里面休整一天,第二天还要继续上路呢。”第二天清晨,向涛和同学们走出门,第一次看到了竹子,也第一次看到了他们在内地的校园。

  毕竟是第一批,当地政府和教育局、学校和老师都很重视他们,不断来看望,关心食宿。可是新鲜劲儿一过,种种不适应都来了。向涛回忆那时,记得最大的问题是“吃不惯,吃不饱”。在高原上,喷香的酥油茶、牦牛酸奶、牛羊肉……他们都是以肉食为主,还吃糌粑。可是在江南水乡,清淡的口味让他们总觉得吃不饱,而且顿顿米饭,吃不到糌粑也没有馒头。

  晚上饿,向涛就拽着班里的几个兄弟翻校墙出去偷西瓜,四个人一组,分工明确,带回去大家一起吃。他们也去学校食堂里偷香肠,把同班的一个小个儿男生从气窗里塞进去,他把香肠缠在腰上再从气窗爬出来,“结果后来学校发现香肠少了,把香肠都锁到柜子里去了。”想着当年的把戏,向涛在办公室里笑得前仰后合,不像是个中移动省级分公司的老总,反倒是当年那个背井离家在内地求学的藏族男孩子的小身影越发清晰起来。

  绍兴居然有蚊子。“拉萨没蚊子,那边的蚊子可是特别凶,一咬一个大包。”对于突如其来的水乡生活和种种新的生活方式,向涛他们是在困惑中慢慢克服困难,逐渐适应的。

  类似的事情多得是,生活上的不适应加重了孩子们的思乡情绪,最终有两个同学没有坚持下来,回到了西藏。剩下的48个同学更加抱团取暖,“直到现在我们还经常小聚、每年一次大聚,最爱讲当年的段子,彼此就像一家人一样,很亲、很放松。”这一次出门,向涛整整四年没有回家,再上高原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大小伙子了。而这四年中的种种磨砺,也让他完成了藏汉之间的交流与了解,当初的煎熬在日后的工作中终于让他觉得游刃有余。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