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为600多年前汤东杰布亲手制作的塑像(主图)。
来自藏戏祖师汤东杰布故乡的昂仁迥巴藏戏队,有着最传统的起源和极具后藏特色的演出方式。说起这些,队长边巴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祖师爷在上 塑像前唱藏戏
边巴首先向我普及了一个常识——“所有的藏戏队在表演之前,都要先把汤东杰布的画像唐卡挂在演出场地的正中间。”因为汤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这也有继承传统的意思。”
然而,在昂仁迥巴藏戏队表演时,舞台上却不见汤东杰布的唐卡画像,只有一个老旧的木箱子里装着一尊并不大的塑像,那就是汤东杰布。塑像的旁边还端端正正地摆放着一把六弦琴。在后台,边巴虔诚地打开箱子上竖开的木门,让我看了一眼那个塑像,颇为得意地介绍说,“因为我们来自汤东杰布的故乡,所以我们是西藏所有民间藏戏队里唯一有汤东杰布塑像的。”据说这尊陶土塑像是600多年前,汤东杰布亲手制作的,“这个箱子也是那个时候传下来的。我们的藏戏队跟这些东西一样历史悠久。”
演出时,这尊塑像就摆放在其他藏戏队挂唐卡的位置。在表演的过程中,不时有观众拿着钱和哈达,跑上台来,敬献给他们心中的藏戏之神。每当这时,坐在观众席上的边巴便会双手合十,表示感谢,尽管那些上台献钱和哈达的观众很多并没有看到他。演出结束后,更有不少人排队来到后台,只为用额头触碰一下在他们心中十分神圣的塑像。
迥巴藏戏中会加入六弦琴弹唱的堆谐表演。
开场方式独特 古老传说造就
“我们在汤东杰布的故乡”,这是边巴最爱说的一句话,他和所有队员一样,因为这句话而自豪。也同样因为这句话,让属于蓝面具流派的昂仁迥巴藏戏有着其他藏戏并不具备的特点,浓郁的地域特色为它贴上醒目的标签。
热爱藏戏的边巴,脑袋里装着关于迥巴藏戏的好多传说,信手拈来便讲得精彩动人。他深信这些传说都是真实的,“它们说的都是迥巴藏戏的历史,我们就是这么一代一代把它传承下来的。”
藏戏《顿月顿珠》演出现场。
在讲迥巴藏戏最独有的表演方式之前,边巴先铺垫了一下前提,“在我们昂仁县日吾齐乡有一座日吾齐寺,那是汤东杰布的主寺。”故事从修建寺庙经塔说起,传说当时汤东杰布和众人在白天修建起的经塔,在晚上总会被鬼夷为平地。三个弟子跑到寺内报告,汤东杰布就让其中一人躺在地上,肚子上压上石条,另外两个人用铁锤砸,石条碎了就是把鬼镇住了。三个弟子第二天按此去做,结果经塔果然不再被毁。“所以,在迥巴藏戏的开场戏‘甲鲁温巴’中都要穿插进‘波多夏’,也就是小鬼的角色。”
边巴煞有介事地传授经验,“在演‘波多夏’的时候,心里一定要想着汤东杰布,仰天躺着,想象着天空盘旋着一只大鹰,这样汤东杰布就会保佑你。”学习了近二十年的藏戏,边巴以前也曾表演过很多回“波多夏”,从没有出过什么意外,他将这归结为自己的意念收到效果了。
迥巴藏戏队老师朗杰次仁。
后藏风浓郁 堆谐酒歌入戏
除了开场方式的独特之外,昂仁迥巴藏戏还融入了后藏地区常见的堆谐及酒歌。藏戏队在雪顿节期间表演的是他们的经典剧目《顿月顿珠》,错过了前面的堆谐表演让我很是遗憾,边巴却洒脱地笑笑说,“没关系,后面还有的,整部藏戏结束前也要跳很长一段堆谐的。”
果然,在所有剧情表演完毕后,演员们戴着观众献上的哈达,一名男演员拿起摆在汤东杰布塑像前的六弦琴,熟练地拨弄琴弦,那琴声像是一声号召,顿时欢快的歌声唱起来,愉悦的舞蹈跳起来,演出现场一下子热闹起来。
据边巴介绍,穿插在藏戏中的堆谐和酒歌和戏中的情节没有什么关系,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了帮观众调节一下看戏的情绪,总是一个劲儿地看戏也怪累的;二是可以在准备的内容不够演出时长的时候在台上充充数。”
藏戏中扮演猴子的演员引起了小观众的好奇。
边巴说,藏戏中所演唱的酒歌共有50多种,没有固定时长,也没有固定的选择标准,都是随机选取,演出形式很灵活。“这种形式从迥巴藏戏创立时就有,我们一直传承着。”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昂仁迥巴藏戏,在当代曾中断过30年,目前的这支藏戏队是在1980年重新组建起来的。队中的25人都在用自己的努力把这一古老剧种不断延续下去,而年龄最小、只有13岁的多吉则代表着迥巴藏戏的未来。
摆放在舞台中央的汤东杰布塑像。
原标题:昂仁迥巴藏戏队“我们在汤东杰布的故乡”
(责编:范凡)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