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呈现西藏的美丽传说和动人故事
   发布时间:2014-08-22 14:13:00   来源:西藏商报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由于不同地区环境条件的差别,藏戏还逐步形成了多种流派,主要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和属于新派的蓝面具派,还有独角戏,目前以蓝面具派影响最大。以下将为您介绍白面具与蓝面具的具体流派。

  白面具藏戏的三个流派

  宾顿巴

  相传宾顿巴是藏戏最早的一个剧团。传说汤东杰布为造铁索桥,吃尽了苦,感动了一位女神,托梦给他,让他到山南琼结去找“七兄妹”(另一说是“七姐妹”)演戏。他们一起编演了许多故事,募化了很多钱,造了很多铁索桥。

  宾顿巴,藏语就是“七兄妹”或“七姊妹”的意思。所谓七姊妹(或七兄妹)戏班宾顿巴,还保留了最为古老的表演艺术风貌,它的开场角色叫“阿若娃”,意为戴白胡子面具的表演者,他们的衣装头饰和表演的舞蹈动作姿式,仍保持桑耶寺壁画上白面具戏表演的形态。

  扎西雪巴

  扎西雪巴是白面具戏中影响最大、艺术上发展得较为完备、成熟的剧团,规定可演《诺桑王子》全本,其唱腔与西藏古老民歌“谐钦”(大歌)极为相似,雄浑,沉厚,舒缓,其中不少后来发展成为韵味隽永的藏族特殊装饰音技巧“震谷”同时,它已开始受到蓝面具藏戏的影响,对自己的白山羊皮面具按蓝面具的样式进行加工装饰,由白面具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黄面具,在表演形式上也学一些游面具戏的东西。

  尼木巴

  尼木·台巴和吞巴·伦珠岗两个相邻的戏班,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改演蓝面具戏,剧目也由只演《诺桑王子》一种而扩大到《智美更登》《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等多种,但在雪顿节献演时被规定仍然演白面具戏,这就使它形成了兼具白、蓝两种面具戏的表演风格。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