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化符号:经幡 风中飘舞的祈愿
王立   发布时间:2014-07-03 15:38:00   来源:西藏日报

图为尼木县经幡制作技艺传承人格桑抱着制作好的经幡,脸上乐开了花。
图为尼木县经幡制作技艺传承人格桑抱着制作好的经幡,脸上乐开了花。摄影:高加库

  经幡在西藏无处不在,根据其地点场景、信仰仪轨、祈祷功能的不同有多种形式

  论起经幡的来历,伟大的藏族学者根敦群培先生认为,吐蕃军事帝国时代中的军户都要立矛以示荣耀,这是那个年代藏民族表现军记的习俗。在藏王松赞干布时期,为了统一管理吐蕃全境,将其划分为“五茹”(五翼),即在全地区范围内设置了五个军政区域,分别为:伍茹(今拉萨地区)、约茹(乃东昌都)、叶茹(南木林)、如拉(拉孜)和附属苏毗茹。上五茹的军马为白鬃灰马及赤色豹纹马,军旗为花边红旗及红色吉祥旗;上下约茹的军马为棕黄花斑马及白蹄赤色马,军旗是红色狮子旗及白色黑心旗;上下如拉的军马为白狮悬天旗及黑色吉祥旗,军马为鹅黄红鬃马及棕色黑鬃马;上下叶茹的军马为赤色火花马及青骢马,军旗为黑旗白心,绘饰鹏鸟之旗及黄花斑旗。幡旗正是在这种习俗中演变成为一种宗教行为,沿用至今。

  经幡的组合形式根据其地点场景、信仰仪轨、祈祷功能的不同,一般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悬挂式的,视其环境、地势、用途张挂,可长可短,可疏可密,长者达数百米以上,密者数十上百层悬挂,有的还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占地面积数百上千平方米的经幡城。

  第二种插挂式的,在竖长方形的纱布或丝巾上印以风马旗图案,一边缝在旗杆上,另一边缀上很多条直的飘带。这些经幡主要插在村口、屋顶、十字路口、山顶或山道上。

  第三种就是经幡塔,可以用不同色彩的布块做,也可以用哈达一样的丝巾来做,将经幡层层系挂、片片重叠而成的撑天大伞般的经幡塔,由几十层经幡呈环状围绕中心嘛呢堆上高大的经幡柱,整体呈现出宽大的金字塔造型,真是蔚为壮观。

  第四种是立柱式经幡,常见于寺院、佛殿、经塔、山顶、宅院、神山、圣湖等地。其形制巨大者达数十米,如阿里冈仁波钦神山下的经幡柱、江孜白居寺“十万吉祥多门塔”前的经幡柱等。柱顶装饰有铜铸镏金日月、宝瓶、五彩华盖、牦牛尾,然后就是数十米长条的经幡,在风的吹拂下发出哗哗的巨响。

  尼木经幡闻名整个西藏,尼木流传着一句俗话:“只要有卖经幡的地方就有尼木人”

  在西藏制作经幡的主要分布在尼木县内,拉萨好多卖经幡也是尼木人。尼木经幡手工细致,工艺精湛,尼木盛产经幡闻名整个西藏,西藏境内经幡大部分出自尼木人之手,尼木流传一句俗话:“只要有卖经幡地方就有尼木人”。

  尼木经幡为纯手工制作,在经幡上印图案和文字用的刻板是尼木县普松乡产的刻板。艺人们首先在刻板上涂上颜料,然后把各种颜色布料平放在刻板上,用一种像刷墙用的工具开始来回刷,然后把印好图案的布料按照不同需要剪成一块一块。作为西藏的首府城市,拉萨的经幡,形制风格较为统一,图案严谨而富丽,无论宗教感还是艺术感都显得正统一些。雕版偏重严谨、富丽,表现内容很宽泛,小至一字一马一塔、一句咒语,大至描绘“天界神灵居处”、“如意宝树供养图”等。形象纷繁,线条细密,刀工考究,印刷上选布择色一丝不苟。从横贯于布达拉山与药王山之间那一串串万国旗般随风飘舞的风马旗,人们更多能感受到的是政治、宗教、经济、文化中心所特有的正统气象。

  尼木经幡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具有独特的手工技艺,主要用于宗教用途,对藏族人来说不可或缺,广泛流行在西藏境内和其他藏区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产质量的提高,居住环境的改变等,人们对传统的手工工艺需求量相对减少。同时,因为制作经幡很枯燥,现在的很多年青人都不愿从事这门学艺。

  近年来,尼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抢救性保护,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并认真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尼木经幡制造工艺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为传承这一工艺,尼木县政府在县城建有民族手工艺园,此工艺也纳入其中进行保护和传承,计划陆续举办经幡制作培训班,开展交流活动。

  诗人海子写到:“西藏,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五彩经幡不仅在藏区的宗教和人民生活中有无可替代的位置,更装点陪伴了西藏的天空和大地,象征了西藏人民追求美好与幸福的勇气和愿望。在广袤的西藏大地上,在山口、在湖边、在林间看见“风马旗”,就让我们的心跟着它一块飞扬!

  原标题:格桑:扬起“风马旗”向幸福出发

(责编:范凡)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