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尼木县经幡制作技艺传承人格桑纯手工制作的经幡。摄影:高加库
在藏区,人们逢年过节都要插挂经幡,象征着天、地、人、畜的和谐吉祥;逐水草而居的牧人,每迁徙一次,搭完帐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系挂经幡,以祈得周围神灵的许可和福佑;朝圣者结伴跋涉荒漠野岭,也一定扛一面醒目的经幡,祈求免入迷途遇灾难;江畔湖边人们遍插经幡,以示对树灵水神的敬畏与供奉;生活于莽林峻岭间的人们高悬经幡,以示对山神岩神的虔诚与供奉;在圣迹古刹张挂五彩风幡,表示对神佛祖魂和选取哲贤圣的崇拜与礼赞;在山河路口张挂经幡是希望舟车无碍……悬挂经幡是千百年来流传于藏民族地区的一种宗教习俗,有着自身修行、利益众生的功德。风每吹动一次经幡,就如同将上面的经文诵读了一遍。哪里有经幡,哪里就有幸福吉祥。
经幡藏语叫“隆达”,“隆”是风的意思,“达”是骏马的意思,所以经幡又称“风马旗”。经幡是一种用棉布、麻纱、丝绸等材料制成的长方形彩旗,多为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色序不能错乱,分别象征天空、祥云、火焰、江河和大地。藏传佛教又赋予五色为五方佛及五种智慧之含意。一些学者更认为五色经幡还融入了中华民族古老的五行说,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据传经幡缘起藏族先民崇信自然的祭祀山神的仪式。经幡上多印有经文咒语、佛像神马等图案,是西藏古老的苯教文化、藏传佛教的密宗文化,并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交融发展的产物。
拉萨市尼木县经幡历史悠久,经幡制造工艺是在尼木这一区域自有人居住起就有这工艺,苯教发展时期,就已经开始盛行使用和悬挂经幡。经过历代人相传,现主要聚集生产地方在尼木县普松乡、尼木乡及塔荣镇个别村组,尼木人盛产经幡闻名整个西藏。5月,我们来到尼木县经幡制作技艺传承人格桑的工坊,感受他对幸福的希冀。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价格低廉的机器印制经幡,只有少数工厂还在坚持纯手工方式生产
别看格桑今年才32岁,他12岁就开始师从父亲制作经幡了,目前在大昭寺、纳木错等地都有商铺卖经幡。从小耳熏目染,格桑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印制经幡的手艺。走进他的工作室,放着大大小小图案各异印刷经幡用的雕板,有新有旧。格桑的父亲已经过世,这些旧雕板都是他留给格桑的无价财富。雕板都是自家设计的,格桑至今还从父亲设计的雕板中吸取灵感。格桑笑着告诉记者,现在他做的经幡都采用新雕板,因为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喜欢尺寸大一点的经幡,以前的雕板显得小了些。
有趣的是,记者发现格桑这里还有滚筒式的雕板,原来这是他的原创设计,有时候印制长条状的经幡,用这个滚筒雕板逐一滚过去,省时省力。现在市场上有了很多机器印制的经幡,价格十分低廉,只有少数工厂还在坚持纯手工方式生产。格桑说,手工印刷一套经幡约需半小时。手工制成的经幡也要比机器加工的经幡贵出两三倍的价钱。但是八廓街里有很多商铺还是会来这里批量购买经幡。很多人喜欢传统工艺制成的经幡,这是因为手工印制的经幡选用的面料是棉布,比机器印制的布料要好得多,传统木板印制的经幡字迹更清楚;更重要的是,纯手工制成的经幡更能体现宗教信仰的虔诚。
格桑对手工经幡的前景充满信心,他说,国家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人们礼佛的时候自然要用到经幡,传统的经幡印制工艺一定能够很好地继承下去。
格桑还说:“印制经文的木板都是我们选好经文与佛像后,交给专门的木雕艺人雕刻而成的,雕板都要在寺庙‘开光’。在选择经文的时候内心会充满着神圣感,选择的经文都是很有意义的。在印制经幡的时候,每印制一次,都是在礼佛,而且不仅自己礼佛,印制的经幡卖出去后还会帮助很多人向佛祖祈愿以获得庇护,这些都是在行善积德。”
尼木县扶贫开发雕刻绘画、经幡印刷厂由格桑和雕刻绘画能人巴桑共同经营,按照能人带动、贫困户人口就业和招收贫困子女学徒的形式进行运营,现该厂共有8名成员,其中技术人员4个、贫困家庭人员两名,还有两名贫困家庭子女在厂里接受培训。据介绍,该厂的年销售额在25万元以上,除去原料成本,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技术工人年收入2.5万元以上,普通工人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促进贫困人员转移就业,增加现金收入,还有助于传承民族手工艺和贫困人员掌握技能,提升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