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翻山越岭携带的银元一枚不少
鲁雁南 张黎明   发布时间:2011-06-23 09:38:00   来源:新民晚报

  世上还有比这更奇特的银行吗?

  它的开张资金是内地早已禁止流通的银元,全靠数万大军艰辛跋涉背进西藏;营业厅就建在简陋的土坯房里,金库也是土坯垒成的;它还是“流动”的,筑路大军施工到哪里,银行就服务到哪里……

  世上还有比这更艰苦的银行职员吗?

  他们都是行程数千公里,跟随首批进藏部队一起翻山越岭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他们中许多人来自军队,从写阿拉伯数字、打算盘学起,边干边学,从“门外汉”变成业务骨干……

  1951年10月底,从中国人民银行西南区行、重庆分行、川西分行等机构抽调的10余名业务骨干,随同18军大部队抵达拉萨后,第一件事就是收回官兵们每人携带的50~100枚银元,结果,如数登记,一枚不少。

  银行新手边干边学

  中国人民银行西藏办事处创建之初,专业人员紧缺。要建一个省、区级的银行机构,仅有从中国人民银行西南区行等机构抽调的10余名业务骨干显然远远不够。在中共西藏工委的直接领导下,来自18军军直机关、52师、拉萨工作队、独立支队以及西藏工委各部委的40多位新手先后入行。这些“门外汉”要上岗,都得从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开始学起。

  1952年6月从18军抽调入行的傅先根回忆,当时,一般要求新同志一个星期左右就上柜,坐柜一个月后就要达到“比较熟练”。在“老师”们悉心的带教下,加上自己勤奋刻苦,傅先根很快就被分配去日喀则组建支行。

  傅先根回忆,所谓的“支行”,就是几间民房。他们几个部队来的“新手”用土坯隔了一个通道。晚上放些马草,解开背包,地上一铺就睡觉;白天把铺盖一卷,用银元箱子或土坯当凳子,趴在简易的柜台上边学边干。

  由于出售外汇等业务开展顺利,日喀则支行回笼的银元多了起来,周转箱一时间出现了短缺。但驻地没那么多木材,怎么办?

  傅先根清楚地记得,当时大家就把100元一包的银元,一包一包平铺在地上,再一层一层叠起来。管库员把铺盖一铺,晚上就睡在这特殊的“床垫”上看守库房。

  每人每天回笼1万银元

  从“随军银行”一路走来、参与筹建中国人民银行西藏办事处的骆子杰、滕淑蓉夫妇,也难忘那创业的记忆。工作中,最艰苦的要数出纳科的收款员和会计科的储蓄员了。

  当时,西藏的流通货币以银元为主。出纳科的大量工作是回笼银元时鉴别、清点、封包、装箱、入库、保管和调运,每一个步骤都是重体力活,所以科里大多数都是男同志。

  鉴别银元没有科学、先进的方法,只能沿用民间的敲击鉴别法。收款员为保证质量和信誉,收款时必须站在柜台边,对所收的银元逐个敲击,看看是不是杂版、听听有没有杂音,真是既费力又费神。

  每天回笼的银元,少则几万枚,多则10余万枚,平均每个收款员每天要收约1万枚银元,这就意味着每个收款员每天要站在柜台边、敲击鉴别约1万次。一天下来,每个人都是腰酸背痛、手软腿胀。由于银元在流通过程中,表面黏附大量灰尘,一天敲击下来,收款员们的手上,甚至脸上、鼻孔里也是黑的,要用热水加肥皂才能洗净。

  骆子杰、滕淑蓉夫妇回忆,当时所谓的储蓄存款,实为内汇存款,存款、取款手续都是转账,工作量约占整个会计科的90%左右。这项业务,也是当时西藏特殊情况下的产物。

  经济落后,交通困难,所以整个西藏物资奇缺。即使给部队官兵发极少量的现金,允许个人自由采购物品,都会冲击市场,影响百姓的生活。因此,为了稳定市场物价,中共西藏工委和西藏军区对部队官兵的津贴及地方工作人员的工资,规定每月按5%发给银元,其余全部存入银行,不得取现。

  工地上的“流动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西藏分行会计处原处长蔡立初,提起独特的“高原银行”经历,最难忘的是在修筑康藏公路时建立“流动银行”。

  原来,当时部队发的津贴也都是银元。在崇山峻岭里筑路,既没有商店,也没有邮局,战士们拿到银元,只能放在枕头边。一遇到“转段”(即修通一段路后,转移到前面新的工地上),官兵们既要背施工用的铁锹、十字镐和生活用品、干粮,还要带上沉甸甸的银元,在高原行军,真有些不堪重负。有的战士为了“减负”,甚至悄悄地把一部分银元丢在路边——在战士眼中,自己的银元可以丢,而修路的工具等,万万丢不得。

  针对战士们的难题,随军银行工作组明确了工作的主要任务——积极储蓄存款,保证部队经费。根据部队的编制,工作组又分成3个小组,除了设在54师师部的小组天天开门营业,其他两个小组“流动”下连队。

  蔡立初回忆,“流动银行”一开张,大家高兴坏了,几乎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银元都拿来存上,一来“减负”,二来安全。“流动银行”根据部队施工流动性大的情况,还特设了定额定期储蓄存单和定额汇票,官兵们休假或日后转业退伍时,都能凭着这些存单和汇票在指定的银行领取。

(编辑:高晓玲)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