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最著名街道的六十年变迁
傅双琪、赵新兵、裘立华、仇琳、格桑达瓦   发布时间:2011-05-09 08:43:00   来源:新华网
  大昭寺门前的香炉燃起祈福的轻烟,清晨的阳光落在高高的经幡旗杆的金顶上。79岁的卓玛拉姆手捻念珠,开始数十年如一日的晨间转经。

    此时的八廓街,已不似她被母亲领着第一次转经的那条路,石板路面替代了土路,路灯照亮阴影里的巷道,民居变作了店铺,招牌从藏文换作汉、藏、英文的混合。

    但是,1300多年历史的大昭寺门前,许多人依然虔诚地磕着长头,有系着传统长裙的老阿妈,有头上盘着辫子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也有穿着牛仔裤的年轻人。他们有的就住在隔壁,有的从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藏区千里迢迢赶来。天还没亮,他们就在大昭寺门口排起长队等待朝佛。

    环绕大昭寺,长1公里多的八廓街上,男女老少与数百年前一样,沿顺时针方向,缓缓而行,口中默默诵读经文。

    卓玛拉姆的家在八廓街迷宫一般的小巷深处。这里是拉萨最古老的城区,蛛网般分布着35条小巷,无数传统藏式四合院。她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旧式大院里,27岁离家工作,25年前退休又回到这里。

    “当时院子比较大,但是房子很简陋,屋里都是旧的大木头柱子和土墙。”她说。她还记得小时候这个院子的土地是寺庙所有。

    现在住着32户人家的大院,白墙黑窗框黄窗格的三层小楼围着宽敞的天井,每层向着天井的阳台走廊上,有心的住户们种上了鲜艳的花。

    1994年这个大院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每户人家通了自来水和电。原来所有住户不分男女共用一个厕所,现在每层楼各有男女公厕。自1979年以来,八廓街类似的旧建筑都陆续进行维修加固和设施改造。去年,56座著名的古建筑大院再次进行修缮维护。

    但是,比起现代公寓,这里的生活依然不那么方便。“小时候的邻居几乎都搬走了,住到新的小区去。现在的邻居,至少有一半是外地来打工和做小生意的人在这租房子。”卓玛拉姆说。

    尽管两个孩子都希望她搬走,卓玛拉姆却不愿意。“我一直住在这里,转经和生活都很方便。他们每星期来看我就很好。”

 众多小摊位沿着八廓街将大昭寺围了一圈(2011年4月7日摄)。

    早上8点多,阳光越过大昭寺的金顶,八廓街转经的人渐渐增加。年近40岁的洛桑扎西也在其中。他刚开车送儿子上学。

    和卓玛拉姆一样,洛桑扎西也从小在八廓街长大,但是他已经举家搬到拉萨西郊的新区。他说:“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都想住得好一点。老城用水用电上厕所都不方便,也没地方停车。不过,我还是觉得八廓街才是我真正的家。”

    对老城的眷念促使洛桑扎西开始了一项新事业。去年6月起,在距离他的旧居500米的地方,他经营了一家由老院子改造的小旅馆。

    这座名为“林仓”的小院有300多年历史,曾经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经师林仁波切的住所。洛桑扎西与政府签了10年租约。

    “我们根据民国时代的一张图纸重修这座院子,请来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工匠,花了一年时间,仅画工就做了4个月。每一项装修都要经过文物保护部门的同意。”他说。仅有9间客房的小旅馆,保留了老房子原有的结构、外墙、门窗的数量和位置,甚至一楼酒吧里的六根木柱也是旧有的。二楼还恢复了当年的经堂。

    “林仓”旅馆面向高端客户。洛桑扎西认为,这是更好地保护老院落的办法。做精品旅馆,不至于因为利润压力过于破坏老建筑,既保护它又继续使用它,保持生机。

    “我对八廓街特别有感情,希望为保护它做点事。”他说。

    日头渐渐升高,照亮整条八廓街,穿着藏袍手持转经筒的外来朝圣者和冲锋衣墨镜的旅游者越来越多。两旁的店铺一个接一个开张,卖唐卡的紧挨着卖首饰和古董的,偶尔看见一家布料店或藏帽店。

    八廓街原来是拉萨佛教朝圣者三条著名的转经路线之一,意为“中转经圈”,后来“圣道”又慢慢成为拉萨的商业中心。内转经圈在大昭寺内,外转经圈则指拉萨旧城区外围。

    卓玛拉姆儿时记忆里驮着云南沱茶的马帮已然消失。从和平解放到改革开放之前,曾经主导八廓街商业的国营商店所剩无几。沿街店铺也从经营日常用品逐渐变为面向游客的纪念品商店和餐吧。

    不过,尼泊尔人热特那·吉玛·吐拉哈的佛像店还开在86年前他祖父开店的地方,是八廓街上最老的店铺之一。拉萨人叫它“夏帽嘎布”,即白帽子店,因为老板习惯带白色尼泊尔帽。

    54岁的吐拉哈没戴白帽,能说流利的藏语,还娶了一位藏族太太。当年祖父经营尼泊尔来的食物、服装和香料,现在他卖尼泊尔工艺的鎏金佛像和饰品;过去祖父从西藏出口羊毛到尼泊尔,现在他出口价廉物美的中国服装和陶瓷餐具。

几位拉萨市民经过根布夏大院(2011年3月31日摄)。

    他的货物再不需要骡马队从加德满都长途跋涉1个多月运来,现在1天就能从樟木口岸运到拉萨。

    “我到拉萨26年,八廓街的变化非常大。以前要点蜡烛,用井水,现在路面很好,有电和自来水。过去开店的主要是藏族人和尼泊尔人,现在藏族、回族、汉族什么人都有。”吐拉哈说。

    如今,八廓街上的竞争比他祖父的时代要激烈得多。他说:“过去我们的利润能占销售额的50%到60%,现在只有10%到20%。当年我们是主要的进口商,现在谁都可以到尼泊尔去采购。”

    不过,这份祖传生意,他还打算继续经营下去,而且,计划到北京开一家更大的尼泊尔工艺品商店。

    与吐哈拉不同,康巴藏人朱拉没有父辈可以依赖。1987年,她从四川德格来到八廓街摆地摊,现在有一个铁皮屋顶的小摊位,卖各种藏族风格的饰品。

    “20年前,顾客主要是外国游客,现在是内地游客。”朱拉说。她以前卖从老百姓家里收购的古董饰品,现在老东西不常见,摊上主要是从内地或尼泊尔批发的饰品,不过品种要丰富得多。

    “摊位月租很贵啦,赚不到多少钱。”朱拉说。她已经把户口迁到拉萨并买了房子,现在最大的希望是把儿子送到内地中学的西藏班读书,然后上大学,找一个稳定的好工作。

    没怎么读过书的朱拉在下午晃眼的阳光下招呼客人的时候,四川美院毕业的李鸥在终年不见阳光的深巷小店里专心串着绿松石手链。她对各色各样的珠子特别感兴趣,拉萨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原料,她有时也到乡下或尼泊尔去收集素材。

    李鸥6年前到拉萨,在很多地方打工,也摆地摊卖过自己设计的手链项链,去年开了这家十几平米的小店。

    今日的八廓街有许多像李鸥这样的外地年轻人,做着薪水不高的工作或开一家小小的店铺,闲时在大昭寺门口晒晒太阳或在甜茶馆里聊聊天,享受高原的舒缓节奏。

    “读书的时候我就想到拉萨来。我对佛教感兴趣,这里的文化又非常特别。赚钱不是目的,更主要是创作,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李鸥说。她还有一个计划,要在拉萨学习绘画唐卡。

    傍晚时分,前来光顾的游客渐渐减少,他们纷纷走进亮着灯的餐吧和咖啡馆。映在大昭寺金顶的光线慢慢消失,但是八廓街上的人潮并未减退。

    夕阳落山是又一次转经的良辰。

(编辑:高晓玲)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