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残墙、塔座无声诉说着拉萨的历史沧桑
在柳梧村党支部书记普布顿珠的引导下,我们找到了业已残破、首次记载了“拉萨”字样的石碑。石碑位于今天噶琼寺东门约几十米远的地方,被一个矮矮的围墙环绕着。打开门,可见一个土坑中堆叠在一起的石碑残块,碑上的文字仍清晰可辨。
据普布顿珠介绍,现在的这个地方,就是石碑原来竖立的地方。因为原来寺庙规模较大,所以原来的东门遗址,与现在噶琼寺东门有一定距离。石碑之所以陷在土坑中,是因为柳梧村(“柳梧”意为“山岸角”、“小山嘴”)地处拉萨河下游,历史上洪水频发、泥沙沉积,残碑就被埋在了地下。普布顿珠说,石碑在上个世纪30年代还是完好地竖立在原地。当时有一位外国游客曾拍下了这座石碑的图片,约在上世纪80年代,他故地重游,还把当初所拍的石碑照片,赠送给了噶琼寺,现在就贴在噶琼寺经堂前面的木柱上。
在噶琼寺西侧,还残留着据考证是吐蕃时期噶琼寺的一段残墙。从土墙的厚度、泥中掺有木棍以增加坚固度的夯土方法,可以想象出当初寺庙的规模与建造时的精心。在噶琼寺的北侧,摆放着在修筑柳梧新区内公路时,从地下挖出的石质塔座与酥油灯座等,无声地诉说着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与岁月沧桑。
噶琼寺原先是一座主要用来供佛的“拉康”(平时没有僧团定居的寺庙)。在赤德松赞之子赞普朗达玛灭佛时期,噶琼寺可能就已被毁,无复再有九层之高的雄姿。在藏传佛教的“后弘期”,曾经成为一座主巴噶举派的尼姑寺,它的名字也被简化为“桑杰贡巴”(意为“佛寺”),目前则是一座萨迦派寺庙。寺庙的规模,似乎再也没有恢复吐蕃时期的壮观,早已沦为一座或许只有柳梧村民才知道的村中小寺。
修缮保护好噶琼寺,是衡量柳梧新区现代化的标尺
由于柳梧新村的建设,柳梧村的村民有不少业已搬迁。四周拆迁后残破的房屋,更显出小寺的孤寂与落寞。据普布顿珠介绍,村里正向有关部门申请,希望对噶琼寺进行进一步修缮和保护,一来满足当地群众的正常宗教活动需要,二来有效保护吐蕃时期的文物古迹,三来以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如何保护好文物,怎样留存这些脆弱的历史碎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和现代化的标尺。今日略嫌低矮的噶琼寺,虽然在高楼林立的柳梧新区显得有点不相衬,但如果能够进一步加以修缮和保护,将原石碑残余部分保护好外,再仿制一座石碑立于寺门前,甚至可以考虑立一座被誉为“佛门奇僧”的根敦群培大师的塑像,并且添加详细的景点介绍,这座绿树掩映的吐蕃名寺,或许会成为拉萨河以南的一个文化和旅游亮点,成为经拉萨火车站来往的各地游客趋之若鹜的地方,为蓬勃发展的柳梧新区增添一颗散发着传统文化意涵和光彩的“明星”。
(责编:阿菌)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