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桑耶寺志》等历史书籍记载,桑耶寺奠基的时候,赞普赤松德赞请来莲花生大师。我祖先当时是莲花生大师的一个随行,后来在西藏定居。我家族从事天文历算已经1200多年了。”对于家族的这段历史及家族和天文历算的渊源,贡嘎仁增说之前自己并不知道,也是后来才知道的。
去年,71岁的贡嘎仁增退休了,后来,又被研究院聘请回去继续留在藏医院研究所工作。现在,72岁的贡嘎仁增还在为西藏天文历算事业发挥着余热。每周二,他要去色拉寺佛学院和自治区佛学院讲授天文历算知识。平日,除了在天文历算研究所进行天文历算、编历、教学等日常工作,下班和休息时间,他在家里还免费为一些喜欢天文历算的学生进行免费的业余授课。
“这么多年,除了之前在藏医学院、西藏大学和研究所教的学生。免费到我家里来学习的学生也有500多名了。”贡嘎仁增说,这是他的骄傲,也是他的责任。
加永次仁是2008年从藏医学院毕业的,学习天文历算已经好几年了,他也是贡嘎仁增的徒弟。他说,学习天文历算起初也是很难的,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要背公式。就像学数学一样,有很多公式口诀需要牢记于心。在老师严厉的教导下,自己也掌握了不少天文历算知识。
加永次仁说,老师虽然已过古稀之年,但是,老师的思路特别清晰、敏捷。眼睛也特别好,在沙盘上计算的时候,数字最多时能达到六七十个,密密麻麻的,年轻人看着都眼花,而老师却不会出错。
现在,70多岁的贡嘎仁增每天在电脑上用藏文将资料录入整理出来。
“以前全是手写,电脑是我65岁才开始学的,现在,打字不是特别快,但是比传统的手写方便多了,也便于保存。”贡嘎仁增边输入边说道。
“老师电脑是自学的,无师自通,很了不起。”对于老师,加永次仁很是敬佩。
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贡嘎仁增的小儿子格桑平措和他一样,也在西藏治区藏医院天文历算研究所工作。
“作为西藏天文历算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我有责任和义务培养更多的西藏天文历算人才,将这一传统学科更好地传承下去。”可见,贡嘎仁增对西藏天文历算那份深厚的感情。
(责编:范凡)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