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记者爱泼斯坦的西藏情结
陈日浓   发布时间:2011-04-11 10:37:00   来源:中国网

  英汉提示
  在爱泼斯坦毕生从事传播中国的记者生涯中,对西藏有着不解的情结。从50年代起的半个世纪间,他四次踏访雪域高原。直至90高龄,他仍怀有一个梦想——“尽管年事已高,我仍然希望坐火车去西藏一趟,这是我长期的梦想。”

  在爱泼斯坦毕生从事传播中国的记者生涯中,对西藏有着不解的情结。从50年代起的半个世纪间,他四次踏访雪域高原。直至90高龄,他仍怀有一个梦想——”尽管年事已高,我仍然希望坐火车去西藏一趟,这是我长期的梦想。”

  爱泼斯坦出生于一个进步的犹太家庭,从小就随父母由波兰移居中国。他15岁踏进新闻界,此后作为一名外国记者一直从事对外报道中国的工作,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抗日战争后他曾去过美国。新中国成立不久,应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的邀请返回中国,参加创办对外刊物——《中国建设》(后易名《今日中国》)。

  “在新中国我看到的所有变化中,世界屋脊上的变化是最引人注目的。西藏跨越了一千年,从农奴制,奴隶制一下子跳到了建设社会主义阶段。”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爱泼斯坦十分关注对西藏的研究和对外传播,希望世界能了解真实的西藏。因为他知道国外一般人对西藏很不了解,加上西方舆论的影响,使外界对西藏还产生许多误解。

  爱泼斯坦几次赴藏的时机都是在西藏社会经历重大变革之际,回顾他半个世纪四上雪域的采访经历,每一次的相关报道都非常深刻地反映了西藏在各时期经历的变迁。

  爱泼斯坦第一次赴西藏是1955年,是从四川成都市乘吉普车,沿刚修建成的川藏公路,跑了12天才到拉萨市。他曾回忆说,路难行,“颠得我骨头都快散架了。”但是他认为人民子弟兵在这样地势极端复杂的高山峡谷中,在很短的期间能赶修出2千公里的公路,真是个奇迹,而且“一路景色如画,瑰丽多彩,难以描述。”1955,西藏和平解刚刚三年多。西藏的和平解放是西藏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开启了从黑暗到光明的序幕,但当时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旧貌还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在采访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那些旧社会的形形色色。他曾回忆道:“我首次访问拉萨时,西藏仍然是中世纪的景象,生活在尖锐的矛盾中。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已在拉萨上空飘扬。但核心政权仍然掌握在西藏当地上层僧侣和世俗贵族权力集团的手里。……在人民和革命红旗之间,是封建的皮鞭。”这些都生动地揭示了当年隐隐燃烧在西藏社会内部的尖锐矛盾。采访归来,他写了《在康藏公路上》,《日喀则两姑娘》等文稿,还采写了西藏的系列报道——《西藏从10世纪到20世纪之路》,《西藏的新方向和新人》,《西藏走向富裕的开端》等文章,刊载在美国的《新时代》刊物上。这可能是新中国50年代早期通过一手资料,系列介绍西藏的外宣文章。

  他第二次进藏是1965年。这时西藏经历了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变革。1959年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武装叛乱。在西藏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人民解放军很快平息了叛乱;随后又开展民主改革,推翻了黑暗的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和奴隶翻身得解放;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他此次赴藏,主要采访了许多城乡刚翻身当家作主的农奴、奴隶,欣喜地见到他们中的许多人正成长为各级政权的干部。他仔细地参观了西藏革命博物馆和一些地方的旧庄国遗址,因为那里展示着西藏旧社会的反动、黑暗的罪恶历史。然而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民主改革短短几年中,雪域高原呈现出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他满怀激情,又写下许多篇报道,如《拉萨工人拉珠一家》,《农奴出身的藏族干部》等文章,这些报道除在本刊发表外,还在美国《东方地平线》等杂志上刊出。

  1976年爱泼斯坦第三次赴藏,这时西藏与全国一样经历与刚刚结束了一个特殊的时期——十年“文革”动乱,这使他有机会亲自看到这场动乱给西藏造成的损失与挫折,以及后来开始的拨乱反正。他深刻地认识到:西藏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要面临比国内其他地区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西藏走上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

  爱泼斯坦是个勤奋的老记者,深沉的西藏情结和对外传播西藏的历史责任感,支持他长期坚持研究西藏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日后成书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他珍惜每次赴西藏的机会,每次采访他到要花二三个月的时间,深入高原的城乡和牧区,访问普通藏民。最难能可贵的是,在“文革”时期,他蒙受5年冤狱,恢复工作后又要求去西藏采访。回京不久又逢唐山大地震,他在地震棚里赶写报道西藏的书。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爱泼斯坦的巨著《西藏变迁》英文版终于在1983年著述完成,并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发行,如今此书已经过多次再版。这部书内容丰富,系统介绍了西藏从农奴制跨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变革,是由中国出版专供外国人阅读的有关西藏的经典著作。一位研究西藏的学者在书评中写到:“多年来,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如实反映西藏情况的书,提供给外国朋友阅读,爱泼斯坦终于完成了这个历史性任务。”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所有素材全部基于作者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正是基于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作者以流畅的笔锋对西藏进行了生动的、有血有肉的纪实报道,记录了许多农奴奴隶翻身做主人的动人故事。今天当我们重新翻阅这些著作,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洋溢着作者对藏族同胞的深情厚谊。此书还表现了作者开阔而深刻的视野,他查阅运用了中外大量有关西藏的史料,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今昔强烈对比的背景材料。他以大量确凿的事实,见证了在中国统一团结的民族大家庭里,西藏正经历着深刻的历史变迁;揭露旧西藏的黑暗及帝国主义的罪恶历史;他以鲜明的新旧对比,有力地批驳西方关于分裂西藏和所谓人权的陈词滥调。

  作为老记者,他拥有丰富的经验,他热忱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的记者,希望他们也能关注和报道西藏,因此在给年轻人讲课时,如何对外传播西藏也列为内容之一。在日常工作中,作为总编,他主持编务工作时,更是直接指导对西藏的报道。记得1986年为了加强西藏的对外宣传,我们计划出一本从生活角度通俗介绍今日西藏的书,他当之无愧是我们最好的顾问。他认为由本民族的人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外传播西藏是很有说服力的。经过多次研究,我们采纳了他关于突出报道西藏普通人的思路,约请20多位西藏各行各业有代表性的同胞,以他们各自切身的生活经历为题材,编辑出版了一本名为《西藏人谈西藏》的书,并以多语种出版,获得了外国读者的一致好评。

  爱泼斯坦最后一次重返西藏是1985年。这次他是作为西藏的老朋友被邀请去拉萨参加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的庆祝活动。第四次踏上雪域高原,他已届古稀之年,但此行令他心情十分激动。他见到当年了采访过的老朋友,昔日的农奴。他们中的一些人如今已成长为领导干部,与西藏各族人民一起建设新西藏。访问归来,他热情地写下了《八十年代的西藏变革》一文,较全面地介绍了改革开放给西藏带来的巨大变化。

  他对西藏同胞的情愫是深沉的,直至晚年都完好地保存着他每次采访西藏的笔记本和自己拍摄的照片,还有他身着藏服与藏族同胞亲密合影的珍贵图片。在他晚年完成的最后一部著作《见证中国》的回忆录中,还专门有一章回忆他四上雪域的难忘经历。他高兴地看到同事们为祝贺他90寿辰出版的画册中选有他在西藏拍摄的照片,因为这是他记者生涯的一部分,也是他见证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老记者已经离去,梦想未酬,但是可以告慰他的是,青藏铁路已经建成,他离去一年后,今年7月火车将正式通达拉萨,我们年轻的记者将乘火车踏访雪域,继续向世界传播西藏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编辑:高晓玲)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