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尔——说唱艺人的记忆之谜
   发布时间:2010-12-08 16:31:00   来源:中国西藏网

  桑珠老人、扎巴老人和女艺人玉梅等人都在《格萨尔王传》的抢救工作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桑珠老人说自己可以说唱出76部《格萨尔王传》,不只会18大宗,还会18中宗、18小宗,小片断多得像牦牛毛。扎巴老人从1979年参加格萨尔的演唱录制,到1986年去世,共说唱《格萨尔王传》25部,由西藏大学《格萨尔王传》研究所录音整理,他的说唱本总计近40万诗行,600多万字。而女艺人玉梅说她能说唱《格萨尔王传》的18大宗、18小宗,现在仍在西藏社科院进行着《格萨尔王传》的抢救整理工作。

  然而,在世人眼里,这些杰出的成就与他们的奇异身世相比,却显得微不足道,艺人们也不断为自己非凡的能力找出种种说辞。扎巴老人说,他原是与格萨尔不同时期的生命,是格萨尔的战马踩死的一只青蛙;而玉梅则说她是格萨尔的人,是继承和传播格萨尔业绩的火种;桑珠则说格萨尔的一员大将时常在保护着他。有的艺人还声称自己能通神,说自己能说《格萨尔王传》是因为某个神附在身上,借自己的嘴说唱的。

  一个目不识丁、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的艺人,为什么能背诵十几部,甚至几十部故事,几十万诗行、几百万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诗人、作家和学者,能背诵自己的全部著作,更不要说去吟诵别人的几十部著作。说唱艺人们是怎样学会,怎么记忆的呢?真的有“神授”这一说吗?这些现象都是因为什么呢?

  关于格萨尔说唱艺人的惊人记忆力和演唱能力,著名格萨尔学专家降边嘉措先生有一系列完整而令人信服的论述,他从格萨尔说唱艺人生长生活的环境因素、遗传学和集体无意识影响、演唱者非凡的艺术天赋和聪明才智、人的潜能开发、《格萨尔王传》本身的艺术结构、《格萨尔王传》吟诵形式上的重复等方面深入揭示了《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的记忆之谜。下面是援引的降边嘉措先生解说说唱艺人的记忆之谜的具体论述:

  第一,环境因素。

  一个艺人学会说唱史诗,有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环境因素。这里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家庭环境等。概而言之,也就是艺人和史诗赖以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如在上面提到的3位艺人在说唱《格萨尔王传》之前,也是经常置身于格萨尔的故事氛围里。先期有了许多的储备,格萨尔的故事成为他们深入血脉的意识,加上他们全身心的投入,使他们的脑力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渲染出一个个人间传奇。

  家庭的影响也是个重要因素。《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虽然说没有师承关系,不能父子相传,但家庭(包括亲属)的影响却具有重大影响。如玉梅的父亲就是一位著名的说唱艺人,在当地群众中很有影响。她17岁时父亲去世了,正如她自己说的那样,父亲不可能一句一句地教,教了也记不住,但从小耳闻目睹,浸染熏陶,影响是很深的。这也是一种传承,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种传承方式。

  扎巴老人的亲属中虽然没有艺人,但他的故乡有一些很优秀的艺人。当地群众很喜欢听艺人说唱,而为他开启“智慧之门”的喇嘛,就是《格萨尔王传》故事的热心提倡者,他经常给艺人们以资助和支持,鼓励他们说唱,所有这些,无不给少年扎巴以深刻影响。

  在藏北草原,常常能看见许多以格萨尔故事中的场景、人物、器物命名的自然山水,也只有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中,《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才能发挥最大的才能。离开了这些条件,其生存就没有源头活水,所以扎巴老人在刚刚开始录制《格萨尔王传》故事时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当老人只能呆在一间小房子里,身边只有几个态度严肃的工作人员和一台毫无反应、只知不停转动的录音机时,他的情绪怎么也上不来。最初,责任感和新鲜感对老人还有一点激励作用,时间一长,老人就会讲得唇焦口燥、精疲力竭。因为要录制完整的《格萨尔王传》故事,老人要从头讲到尾,而不能专讲几段精彩的,或挑自己特别喜欢的,老人感到非常枯燥和沉闷。女艺人玉梅也认为在拉萨说唱远不如在家乡那么顺口。

  第二,遗传基因与集体无意识的影响。

  以弗洛伊德和荣格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关于遗传基因、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论述,对于解开艺人记忆之谜、分析这部史诗何以能够从遥远的古代流传至今的原因,很有启发。

  弗洛伊德剖析人的内在心理结构,认为人在正常的意识之下,还存在一种潜意识心理,如同海岛(意识)之下有一大岛根(潜意识)。

  荣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认为,个人的潜意识有赖于更深的层次——集体无意识,犹如在岛根之下还有一大片海床。

  如果参照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来分析《格萨尔王传》的传承关系,那么,历史悠久、远古的藏族文化传统如同一大片海床;在这一文化土壤中产生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好比一个岛根;那些杰出的说唱艺人就是浮出海面的海岛。他们的产生看似奇特,不可思议,实际上是深深地扎根在坚实的海床之上,让每一个艺人的出现,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只要有海床和岛根存在,就会有海岛从海面隆起一样,只要雪域文化这一丰厚的土壤存在,就会不断地造就出杰出的说唱家来吟诵这部不朽的诗篇,这又是必然的。

  在荣格的著作中,多次出现“古老的精神残余”、“祖先生活的残余”、“精神遗产”、“先天倾向”等这样的概念,进而提出在人的头脑中存在“遗传原型观念的潜在物”这样一个假设。这种古老的遗传物不仅表现在外部,同时也表现在内部世界,它“来自精神最深层”,是一种“最主观的幽深处的超时间存在”。平时,这种古老的遗传物隐藏在“精神最深处”,一旦遇到某种外界的刺激,就能调动“本能天赋”,唤醒“记忆痕迹”。按照艺人们的说法,就是开启“智慧之门”。

  不仅如此,遗传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体具有祖先的遗传基因,这种基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某些个体身上得到显现。人类由于遗传基因而引起的个体返祖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像生长有尾巴的婴儿、长角的婴儿、四条腿的婴儿都出现过。人类既然在生理上有这种遗传基因的变异和返祖现象,那么,在智力与记忆上也可能存在某种遗传现象,即所谓智力遗传和记忆遗传。记忆是智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智力遗传中就包含了记忆遗传的因素。

  《格萨尔王传》这部藏族先民创造的古老史诗,在雪域之邦的大文化背景中,通过集体无意识,在藏族人民当中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也是合乎情理的。那么,通过“托梦”等不同形式使《格萨尔王传》这个“古老的遗传物”世代相传,实际上不是“神授”,而是“人授”;这部古老的史诗不是神灵创造的,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不是靠“神的启示”来传承,而是依靠人民群众——尤其是人民群众中最具有艺术天赋和聪明才智的说唱家们来传承的。

  第三,非凡的艺术天赋和聪明才智。

  仅仅有环境条件和遗传基因,或集体无意识的“历史遗传物”,还不能造就优秀的说唱家。一个优秀的说唱家还必须具备内在的因素,自身的素质和品格。一般来讲,他们有非凡的艺术天赋和聪明才智,有很好的感悟力,丰富的想象力。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说唱艺人们具有超常态的记忆力。

  一个人要背诵十几部,甚至几十部书,对常人来说是很困难的,甚至不可想象,但对具有超功能记忆的人来说,却是可能的。现代科学知识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有140~150亿个细胞,一个脑细胞的功能相当于一部微型电子计算机。人脑拥有140~150亿部“电子计算机”,可容纳全世界图书馆储藏的7000亿册图书的全部信息量,所以人脑的记忆潜能是非常大的。一般人只使用了大脑能力的5%~15%,最多也不过20%左右,尚有80%~95%左右的潜能没有开发。

  人脑细胞的发育有个过程,儿童在四五岁时,脑重达800~1000克左右,十二岁时脑重达1400克,接近成人脑重。换言之,一个人在十二三岁时,就具备了成人的记忆功能。说唱艺人们生活在史诗的文化氛围中,从小受到熏陶和浸染,听大人们讲述远古的神话传说,讲述格萨尔故事,有意无意中记下许多神奇故事,再者,说唱艺人十分强调专一,他们认为一个真正的优秀艺人,除了吟诵《格萨尔王传》,别的什么也不应该想。

  说唱艺人们生活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自然会受到熏陶和启示,锻炼自己的记忆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常常云游四方,大自然陶冶着他们的情操,净化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同大自然融为一体,胸襟开阔,思想专一,摒弃杂念,因而能够强记博识。加上别的因素的刺激,使他们最终成为优秀的说唱艺人,这从科学上讲,也是有根据的,是可能的。归根结底,是人在创造、在传授、在继承这部伟大的史诗,而不是神在创造,神在传授。

  第四,神奇的梦——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一个具有非凡的艺术天赋、超功能记忆的艺人,通过什么样的契机,才能使自己的才华充分显示出来呢?按照藏族传统的说法,要有缘分,然后开启“智慧之门”。他们通过“托梦”,学会了说唱《格萨尔王传》的故事,有了这个“缘分”,然后请上师或喇嘛活佛念经祈祷,开启“智慧之门”。扎巴、桑珠、才让旺堆等说唱艺人,大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从以上这些艺人的实际经历看,请喇嘛活佛念经祈祷,只是个仪式,一种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要得到听众的承认)。而在这之前,他们实际上已经学会了。而开启了他们的“智慧之门”的是那些神奇的梦。

  由于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内,人们总是把梦与神灵、鬼怪和灵魂(主要是与做梦的人有关的死人的灵魂)相联系,认为他们在给人以预言、暗示,或加害于人。艺人们乃至整个藏族社会过去对梦的理解,也未能超出这个范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对梦的认识和研究已纳入科学轨道。

  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脑像一部录音机、录像机,不知不觉中把经历过的一切都记住了。人的记忆具有全息性。在全息记忆中存在着遗忘现象,或者说,连自己也不知道“录”下了什么。

  对这类遗忘的事物,通过心理调整产生强烈的动机,良好的心态或超常心态有可能进行有效回忆、认知。通过某种强烈的动机(或刺激),唤醒“沉睡”的记忆,如艺人做梦,唤醒了他们从孩提时代“录”下的关于《格萨尔王传》故事的记忆,因而能滔滔不绝地讲述。用现代科学观点来讲,是受到“强烈刺激”;用宗教观念来讲,就是受到“神的启示”,“开启智慧之门”。

  当然,关于“神授”说唱艺人的记忆之谜,在没有定论之前,目前的各种观点还都只能被认为是假说。

 

(责编:阿菌)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