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天尘的煨桑
杜冬 阿敏   发布时间:2012-08-01 14:19:00   来源:西藏商报

  一条条不足十米宽的巷子,弯曲地匍匐于古城区的建筑群中,四通八达。群宗与丈夫同往常一样在靠近闹市区的巷口,坐在低矮的凳子上,看着来往的行人,时不时发出的叫卖声响亮却无规律可循。身前的三麻袋不同种类的“桑”和成捆的干草堆半包围着他们,如同战时的堡垒。与他俩并排的有七八个同样类似“堡垒”的摊位,都紧紧地贴着古建筑的墙角延伸了约二十米。下午5点,太阳已褪去灼热的光亮,只留给大昭寺的金顶璀璨的光芒,尽管早已过了早晨的最佳时期,寺前两边的煨桑炉依旧桑烟袅袅。

  “我们这一排卖‘桑’的都是来自达孜县的老乡,在这儿做这生意也都快六七年了。”群宗说着,用双手将麻袋里粉末状的“桑”捧了一捧,一阵清香扑鼻。

  “桑”是藏语的音译,其意“烟”或“烟火”。至于“煨桑”,较确切的译法应是“烟火祭祀”或译为“烟祭”。为什么民间有此俗称,那是因为煨桑这一宗教仪式,在近代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民俗活动。从内容看,民俗的“煨桑”和宗教仪式中的“煨桑”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只是宗教的煨桑仅是祭祀仪式中的一个内容,而民俗中的煨桑是单独举行的。

  在西藏,无论是富丽堂皇的宫殿,庄严肃穆的寺庙,还是寻常百姓家,处处可以看见煨桑炉上的袅袅桑烟与无尽苍穹上的一抹白融为一体,空气中也因此不再只是大自然本身的芬芳,而是有了人类在其中活动的气息。

  煨桑炉造型奇特,像宝瓶,鼓起的中部开一口子,把树枝、香草、糌粑等放进去,借助高原轻风,烟尘扬起,穿越炉顶,直通蓝天。桑烟袅袅,如梦如幻,诉说不尽的祈祷和心愿。

  西藏的天空高远,煨桑炉常常位于开阔处;树枝香草纯天然,气味好闻,清新纯香;燃烧后的烟在高原清风慢慢散开,烟在蓝天白云下如丝如缕,轻盈飘逸。在西藏,藏族同胞们每每看到煨桑炉,煨桑便也就成了习惯。

  藏族同胞喜欢把所有能煨桑的植物统称为“桑”,不懂的人听起来,好像“桑”是指一种特定的植物,事实上,“桑”包括了很多种植物,比如高山小叶杜鹃花枝、柏树枝、爬地柏、白蒿、石南草等,有条件的还会加进一些檀香木、柯子果、藏红花、甘松等,此外,还有糌粑和酥油混合而成的粉末。

  如今在拉萨市里能看见的“桑”种类很多,除了在近郊的山上能采到的柏枝、爬地柏、白蒿以外,很多其它的品种都是从西藏的各个地方收购而来。每天清晨天还未亮时,拉萨大桥上便已经有人背着大包拎着小包在卖各种用于煨桑的植物。群宗之前也在拉萨大桥上卖过“桑”,而她现在的所在,已经能够闻到自己所出售的“桑”发出的浓郁香烟,直达天庭了。

(责编:团团)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