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在表演藏戏《卓娃桑姆》
展佛
喝酸奶,夏天的宴会
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传统的雪顿节。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
如今雪顿节已经由原来的吃酸奶的节日演变成为拉萨河流域仅次于藏历新年的第二大节日,节日的内容也扩充为展唐卡佛像、观藏戏演出等花样繁多的内容。然而,人们并未忘却雪顿节的本义——酸奶的宴会。在节日里,人们带着酸奶走亲访友,吃酸奶,跳舞唱歌,整座城市都笼罩在一种欢快的气氛中。
西藏酸奶分为两种,一种叫“达雪”,是用提炼过酥油的牛奶制作而成;另一种用没提过酥油的牛奶制作,藏语称“俄雪”。而随着雪顿节的临近,拉萨各餐馆不但有新鲜酸奶出售,还会特意推出酸奶宴:酸奶米饭、酸奶包子、酸奶人参果等,各种酸奶做成的菜品层出不穷。同时,家庭作坊生产出来的酸奶也大受欢迎。
在雪顿节这天的哲蚌寺,来自根培乌孜高山牧场、由各色矿泉水瓶简易包装的酸奶很快被当地人和游客抢购一空。
观展佛,虔诚地朝拜
当凌晨的霞光还没有穿透雪域上空的时候,西藏佛教徒以及从全世界各地专程赶来参加雪顿晒佛的千千万万善男信女们,便争先恐后地涌向通往拉萨城西郊的道路。人们如此急切地奔往那里,就是为了占据一个最有利于自己的位置,心怀虔诚地迎接激动人心的亮宝仪式。
盛大的展佛仪式在著名的哲蚌寺举行。哲蚌寺是黄传佛教派的最大寺庙,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寺庙,其僧侣数目曾多达10000余人。它位于拉萨市西郊10公里处的根陪乌山上,海拔约3800米,寺庙沿山势逐层而建。
天刚刚放亮,哲蚌寺就传来低沉的号角和清远的铜钹,近百个年轻力壮的僧人举着经幡和华盖,抬着卷成长龙的缎制佛像,以惊人整齐的步伐,走出寺区,走过谷底,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飞快地朝山坡顶上而去。早已集聚在道路两旁的信徒香客,纷纷涌向佛像,有的撒糌粑,有的献哈达,有的用额头抵触佛像,述说着内心的祈望……
仪式开始,僧人首先念诵“平安经”(又称“祈福经”),祈祷展佛顺利,天下苍生平安幸福免灾祸。在深沉洪亮的诵经声和唢呐的鸣奏声中,佛像缓缓展落,释迦牟尼慈祥的容颜逐渐展现。这是一幅30米宽、40米长的锦缎堆绣巨幅唐卡,整整覆盖着十几层楼高的一面陡坡。只见释迦牟尼玉面金身,身披红色袈裟,微笑着盘腿而坐。此时太阳刚好喷薄而出,照在神圣的佛像上……
曾有人说,展佛节这一天,即使是阴天下雨,在佛像展开的那一刻,也会出现霞光喷薄而出洒在佛像上的奇观。
当佛像呈现之际,人群先是一片静默,许多人张大了嘴巴,伸长了脖子。无论现场的人是否信仰佛教,此时都会被光辉笼罩,都会被震颤、感动。
展佛的时间大约1个小时左右。太阳从东山之巅升起,金色的光辉照耀在佛像上面,哲蚌寺的僧人们又齐动手,把巨大的佛像徐徐卷起,送回一座名叫扎西康沙的神殿里保存,等到明年的雪顿节再展示。展佛时间如此短暂,主要是怕彩缎佛像被太阳晒了变色。再说,拉萨夏天多雨,如果一场雨来,造成的损失则更大。
隆重的展佛仪式后,信众接着朝拜释迦牟尼金身塑像。它被供奉在临时搭起的高高的宝座上,头罩黄盖伞,身披白哈达。塑像前有一小型唐卡,挂在两杈柳枝上,用来辟邪……此金身也每年只在这一天露面让人们瞻仰,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品藏戏,说唱老故事
一年一度的雪顿节,当东方的山顶刚露出桔黄色的曙光,人们便等候着罗布林卡那兽头大门的开启。一旦那粗重的大木门慢慢挪动,那些身着“普麦”的妇女,脚蹬高筒皮靴的男子,以及像小兔子般蹦蹦跳跳的儿童们,就如潮水般争先恐后的涌进园内。
这个号称“宝贝园林”的林卡,过去它那高高的围墙把普通百姓挡在门外。如今,时代变了,罗布林卡成了人民真正的“宝贝”,任你自由自在的进园游逛。
藏民聚集在罗布林卡,也是因为这里正在上演着一幕幕西藏人民耳熟能详的藏戏。这也是拉萨全年藏戏演出中阵容最强、内容最丰富的。藏戏每天不停歇地从上午11点直唱到暮色降临。
据说,因为时间有限,这已经是提取剧目中的精华部分,否则一出戏会唱上几天,表演者自得其乐,观赏者更是乐此不疲。很多藏民一边听着藏戏,一边摇着手中的转经筒,或是捻着佛珠。
参加表演的藏戏表演者大多是来自藏区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藏戏演出团体,演员们身着色彩缤纷的演出服装,戴着各式各样的面具,以咏唱、道白、说唱结合的独特表演形式讲述西藏的民间传说、宗教故事等等。
藏戏的演出分为三个部分:开场仪式戏“阿若娃”、正戏“雄”和吉祥收尾仪式“扎西”。表演有“唱、舞、韵、白、表、技、谐”等几种功夫。藏戏的故事,有《诺萨法王》、《文成公主》等,其高亢动人的唱腔、抑扬顿挫的独白、神奇瑰丽的脸谱、古朴肃穆的服饰、优美动人的舞姿,历经600余年的洗练,藏戏散发着一种浑然天成、底蕴丰厚的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西言)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