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一向喜欢以一个典型的个案来说明一个整体的情况。在不能取得全部样本的前提下,依照统计学的知识,只能做抽样或个案研究了。这是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一种无奈。
了解西藏,在西藏游玩,也面对诸如旅途艰辛、地广人稀等类似的多种无奈。若想读懂西藏,也有巧办法。比如,把藏传佛教每个派别的祖寺或影响力最大的寺庙拜访一下,基本上就可以摸清藏传佛教的发展脉络;选取具有西藏独特地理风情的地方走一遍,就可以基本了解西藏的地理;也可以进驻一个地区的一个村落,那么基本就可以把藏族人民的生活状况了解清楚了。
错高村,就是这么一个性质的村落。如果想了解工布藏族的生活,那么错高村非去不可。
中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以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的调查资料写就了《江村经济》。书中,费老详尽地描述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以及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这本书被公认为是农村社会经济及其制度调查研究的代表作,也为费老树立了国际性社会学家的地位。
不只是费老,《喇嘛王国的覆灭》一书的作者,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与藏学家M.C.戈尔斯坦用30多年的时间,几乎是通过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基本上读懂了西藏的文化、风俗和历史。
无论是费老的《江村经济》,还是戈尔斯坦研究西藏的著作,抛开书中的具体内容,他们都努力通过研究西藏地区一个地方或者一个人,写出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而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错高村目前所有具备的条件和元素,几乎能反映整个西藏工布地区工布藏族的变迁。
错高村深处巴松措景区内部,距离目前巴松措景区旅游观光车最远能达到的结巴村还有20公里左右的路程。虽然通往村子的路颠簸不已,在村里能见到简易的商店,住宿只能到村民家,但是在与村长的聊天中,能感觉到村子里对旅游业的渴望、人们对更美好的生活和经济利益的憧憬。
错高村不是被边缘化了,而是本身就处在边缘——巴松措景区的尽头。从高处看错高村,无论是几座上百年的老房子,还是其余的房屋,屋顶全部是原木构成,灰色的屋顶经常笼罩在雨雾中,与不远处的青山绿水相映,这种原始的、自然的感觉正是早已厌倦都市钢筋水泥的游客们想要的。
在错高村,最直接反应当地村民生活的就是家庭主妇烙的大饼。到一个家里去做客,享受着男主人在火炉上直接烤出来的藏香猪肉,看着油一滴一滴地滴在燃烧的松木上,滋滋作响的声音直接勾起每个人的食欲。大快朵颐之后抹一把满嘴的油水,只能感叹一句“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吃”了。
因为村里的建筑大部分都是就地取材,当地盛产木材,所以错高村的建筑也是别有风情的。这也是工布地区建筑最普遍的特征,而最能承载历史的还是石头垒砌的老房子。错高村目前仅存3座石头砌成的老房子,成了工布老建筑的活化石。到老房子里参观,穿过阴暗、用作圈养牲畜的一楼,到二楼进门后最抢眼的就是一个大大的老火塘。这个火塘一直燃烧到今天的熊熊火焰,把整栋老房子的梁椽都熏黑的同时,也把整个错高村乃至工布藏族的历史也融入到火苗中。老火塘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是整个工布地区文化象征。
因为深处巴松措景区内部,一般游客最远只能到达结巴村这个地方,工布江达县旅游局目前正在规划如何开发错高村,道路也在规划当中。错高村的村民早已苦于木质房屋防雨性比较差的问题,因为通往村子的路不太好,村民们也过着比较闭塞的生活。在村头的小商店里,电视等家电一应俱全,村民们一边喝着可乐或者冰红茶,一边玩掷骰子的游戏,他们还是很渴望现代生活的。
这2-3年的错高村,正处在剧烈的变迁中:既有传统的文化、民俗风情、生活方式在,也在不断地接受着现代文明。现在去错高村,边品尝着地道的大饼和藏香猪肉,边烤着火,边和村民聊天,或许,是再享受不过的事情了。
原标题:在错高村读工布风情
(责编:范凡)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