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行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气息,人群中当我们和他们擦肩而过的时候,他们总是善意地对着我们微微地笑着。
我们在城市中寻找时光片段,我们总能听到历史的回声,这声音告诉我们,他们曾是历史的推动者。
我们在城市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我们领悟到,城市的文化特质是和他们的性格分不开的,或者说,他们就是我们城市的文化基因。
他们就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走近他们,就是走进了我们多姿多彩的“文化市象”。
这是一个阳光充沛的午后,没有一丝风,男孩坐在朱红色的大门外用手抓起一把方便面,“哗啦哗啦”一把丢进嘴巴里,“咯吱咯吱”地嚼着,表情倔强而又严肃,仿佛吃东西是一项十分庄重的仪式。狗并不是男孩喂养的宠物,却在男孩的面前酣睡得正熟,肚皮一呼一吸地微微起伏着。“太阳大的时候,它喜欢在阴凉的地方睡觉;太阳小了,它就跑到太阳地里打呼噜。”男孩说。
一锅软趴趴的土豆刚出笼,便被甜茶馆的阿妈装进了筐头里,街上顿时洋溢着一股清醇的薯香。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逆着光眯眼望去,阿妈的店里被一团璀璨的黑金色所包裹,里面传来的欢歌笑语一如海面上汹涌的浪头。“修古(藏语,土豆的意思),”阿妈指指筐头里的土豆,“呀咕嘟(藏语,好的意思)。”笼屉的热气弥漫开来,阿妈的眼神明亮得像两粒珍珠,她的声音始终在原地回响:“修古呀咕嘟”。
走累了歇歇脚,奶奶带着孙子和孙女坐在阴凉处避一避正毒的红日头。孙子吵着要商店里卖的玩具,不依不饶地在台阶上打滚,奶奶绷着一张脸,姐姐在一旁不知所措。转眼,孙子的视线又被别的热闹吸引,不再索要几分钟前还心爱的玩具,仿佛一头温顺的小绵羊依偎在奶奶身旁,姐姐如释重负地吁出一口气,摸了摸弟弟的额头,祖孙三人重新坐下来,避一避毒日头。
换零钱,是两个邻近摊位之间的常事,这也是在八廓街的小商贩之间常见的一幕。经营凉粉饼子的阿妈拿着10元钱,向隔壁甜茶馆的阿佳换回了两个5块钱。见到对方带着零钱而来,默契的老街坊相视而笑,一边甜茶热,一边凉粉香,彼此交换着音节柔和而顿挫的语言,随后便是高谈阔论的朗朗笑声。在这样充满着人情味儿的古老街道上,从来不缺乏生活的味道。
一位戴大沿帽的生意人大叔蹲在路边专心致志地剥着手里的野生核桃,一对又一对的行人握着手里的可乐悠然的从他身旁走过。阳光晃得他睁不开眼,眯缝着双眸抬起头来匆匆打量了面前的路人一眼,然后又飞快地低下头去,继续剥他一筐又一筐包裹着绿色绒毛的山核桃。
修锁的大爷每一天都会仔细地审视这条属于他的老街道,左右的摊子变换了几次,他始终守望在这里,将老人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八廓街的土壤里。
这个摆在八廓街一处显眼位置的凉面摊,正对着一个人流熙熙攘攘的路口,小摊每日的生意,用老板阿妈的话说就是一个字:“忙。”忙着调凉粉,忙着拌凉面,忙着跟老街坊亲亲热热,忙着跟老主顾打打闹闹,忙着跟面前这条老街说说笑笑。
卖茶叶的姑娘每天守在自己的摊子上,她的斜后方就是大昭寺广场,每日人来人往,在一排贩卖茶叶的小摊中,她不是茶叶卖得最好的那一个,但是一听到有人问价,她却总是介绍得最详细的那一位。这个下午她始终不停歇地撩拨着口袋里的生茶,稍有疲倦的姑娘思忖着哪一袋茶叶是什么价格,困扰的表情仿佛微风漾开湖面的涟漪。
修鞋的四川师傅在多年前便是八廓街的一分子,一个小摊守候了多少次日升月落。师傅钉起鞋底来一丝不苟,缝起鞋帮来亦是不苟言笑,修鞋是他的工作,更是他的生活。
维修钟表的老师傅在八廓街里居住了多少个年头连他自己都数不清楚,“总之我一睁眼就是这条街。”老师傅思量着说。一旁修表的藏族姑娘讲着一口不够流利的汉语,笑起来像森林深处一只活泼的兔子:“他的表修得特别好,碰上小问题就不收钱,比如拧个螺丝。老师傅是个好人。”
有人说,八廓街是拉萨城的心脏,千百年前在这里曾发生过无数以欢喜收尾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千百年后沉淀成为一个又一个美好的传说。用镜头追逐八廓街的脚步,用镜头记录属于这条老街上的每一张容颜,看看这里的墙壁发生了什么变迁,看看这里的故人又换了什么新的衣裳。
(责编:团团)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