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藏族老人记忆中几座桥看西藏社会变迁
德吉   发布时间:2012-05-24 13:18:00   来源:国际在线

  今年71岁的欧珠罗布老人,住在拉萨郊区的蔡公堂乡。这里曾经是旧西藏农奴主夏苏家族庄园的管辖范围。70多年来,欧珠老人经历了西藏农奴社会,见证了西藏和平解放、农奴制废除到自治区成立的种种变迁。他既是西藏社会变迁的见证者,也享受到西藏和平解放给他生活带来的改变。

  在欧珠老人的印象中,家门口的几座历经沧桑的桥,就是这些年来西藏社会变化的最好例证。60多年前,从蔡公堂乡到拉萨过拉萨河时,只能搭乘牛皮船或者木船到河对岸的纳金乡,来回需要一个多小时。现在,从蔡公堂乡到拉萨市区,驱车跨过拉萨大桥只需要几分钟,方便快捷。欧珠老人回忆说:“60多年前,都是坐船过河。有时我们还要在河边住一晚上才能搭上船,而且人多、牲畜多的时候船根本不够用。到了夏天,江河水涨,风高浪急,随时有翻船的危险。”

  61年前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欧珠老人记得,那年秋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从这里乘船到达拉萨城区,成功完成了和平进军西藏的历史使命。

  欧珠老人说,西藏和平解放以后,进藏的解放军在拉萨河上修建了一座可通车的木桥,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条件。可后来由于这座木桥磨损较多,不负重荷,使用年限较短。1965年,连接川藏线咽喉通道的拉萨大桥竣工。40多年来,拉萨大桥不仅更加方便了附近居民的出行,也成为了西藏连接内地的重要纽带,昔日渡口的牛皮船和木船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欧珠老人说:“有了这座桥以后,我们出行特别方便,不到十分钟就能到拉萨市区了。现在只要有空,我们就搭车区市区逛逛街、转转经,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了。” 

  作为拉萨最早的现代化桥梁,拉萨大桥为拉萨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如今,这座两车道的大桥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为了有效缓解拉萨大桥的交通压力,有关部门投资3亿多元人民币,在拉萨河上又修建了六车道的纳金大桥,预计今年11月中旬竣工。纳金大桥项目组的现场代表王建荣先生介绍说:“纳金大桥是拉萨市主城区对外交通和城市外围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桥建成通车后,将疏通东城区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完善拉萨城区路网结构,促进拉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建设中的纳金大桥是拉萨河上的第四座水泥公路大桥,被誉为“拉萨第一桥”。它位于拉萨市东郊,全长1.28公里,桥宽33米,双向6车道,将成为西藏最大、最宽公路桥,进一步改善拉萨市区的交通状况。

  60多年来,从渡口到木桥,从双车道的拉萨大桥到高标准六车道的纳金大桥,桥越修越好、越修越宽,这三座桥也映射出蔡公堂乡百姓生活的日益改善。

  欧珠老人说,西藏和平解放前,蔡公堂乡的农奴都过着悲惨的生活,甚至连糌粑都吃不上。如今,现代化的大桥拉近了农田与市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广大农牧民与全面小康生活的距离,人们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2011年,蔡公堂乡的人均收入达到5400多元人民币,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欧珠罗布说:“目前咱们乡有50多辆车在跑运输,每年外出务工的人也很多,大家的腰包是越来越鼓了,生活也是越来越好了。”

  走进欧珠老人家的藏式院落,有两位工人正在院内修建停车场地。欧珠告诉记者,六年前,他家自费盖了这个占地200多平米的新房。今年,他们家又买了一辆价值30余万元的车给女婿跑运输。说到这些,老人露出了幸福满足的微笑。

  欧珠罗布说:“我身体还很硬朗,现在儿孙绕膝,生活过得的悠闲自在。”

  每天早晨,欧珠老人都会到家门口的公园走走,看看诗意的亭子,看看拉萨河水,看看拉萨河上的现代化大桥。在欧珠老人的记忆中,曾是乱石荒滩的这片土地,曾是农奴主庄园的这片土地,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已成为他和乡亲邻居们的美好家园。

(责编:团团)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