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超人(1934—2000),湖北武穴人。1956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后,主动要求去西藏,在新华社西藏分社任记者14年,亲历、见证并报道了西藏民主改革、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等诸多重大历史事件。1960年和1964年,跟随采访中国登山队先后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玛峰,曾登抵海拔6600米的高度,撰写了《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希夏邦玛峰征服记》等长篇通讯,成为一名广为人知的新闻记者。之后,他采写出了《安康调查》、《驯水记》、《扫除唯心的阶级估量》、《历史的审判》(与他人合作)等新闻名篇,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198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调新华社任秘书长,1984年5月任新华社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党组书记、社长,是中共第十三届、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九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通讯社组织主席。主要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中国驯水记》、《时代的回声》、《郭超人作品选》、《喉舌论》、《非洲笔记》等。
新华社原社长,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郭超人,在数十年的新闻生涯中留下了许多让人称奇的故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他在1960年跟随中国登山队进行体验式采访,并据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用鲜活生动的报道,将一个本来也许只会定格于历史一页的黑白瞬间,演绎成一幅谱写生命奇迹与国家荣誉的不朽画卷。郭超人以世界新闻史上海拔6600米的登高之最,彰显了中国新闻记者不畏艰难险阻、深入一线的职业精神。
晚些时候,时任新华社社长的郭超人回忆这段经历时,仍然感慨万千:“如果当时稍微动摇一下,这篇通讯就有可能流产。如果没有这篇报道,也就不会有我后来的故事。”
1960年5月25日,己在西藏工作4年的郭超人,跟随中国登山队几名主力队员,来到了珠穆朗玛峰下海拔5120米的登山队大本营。他需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下一步究竟该留在这里搜集材料,还是跟着登山队一起挺进。郭超人知道,前者必然会使报道效果大打折扣,但后者即便是对于训练有素的登山队员而言,也会有太多危险和艰辛。透过被劲风撕扯得啪啪作响的牛皮帐篷.望着外面接天连地的皑皑白雪,郭超人陷入了沉思。
把一杯刚从壶里倒出来就不再冒热气的“开水”一饮而尽之后,郭超人毅然决定紧跟队伍,继续挺进。“退缩的资格不是人人都有,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有什么理由不跟上去?”在接下来的80天里,郭超人度过了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日,也深切地感受了生死间的一线之距。
仔细准备好笔记本和笔,扛起沉重的氧气瓶,郭超人坚决地迈出了挺进的第一步。夹杂着雪花的寒风迎面袭来,前方不到3米处的队员早己被漫天大雪扼掩得轮廓不清。慢慢转头看一下自己的肩膀,肩头的积雪瞬间己有三指厚——与其徒劳地去抖掉早就和大衣冻结在一起的雪花,还不如多省些力气,也许可以走得更远一些。
超乎想象的寒冷使郭超人上下牙齿“格格”地打架,走着走着,双腿似乎己不再属于自己了,只能机械地在向前挪动。雪地上根本留不下任何脚印,漫天的大雪顷刻间就覆盖了前面的人留下的脚印。郭超人既要和登山队一样,时而要小心翼翼地绕开看不到底的深沟,时而要后背紧贴山崖前行,作为记者,他还不时睁大眼睛去观察攀登的路线、高度以及队员的各种反应。他恨不得把这所有的一切都能记下来,好让读者知道,这究竟是怎样一种恶劣的难以想象的天气,我们的登山健儿经历着什么样的危险和严峻的生死考验!
望着那些在自己前方挺进的背影,郭超人深感荣誉二字的力量是何等伟大:为了祖国,他们可以做到明知生死未卜而依旧勇往直前;可以坚定地用自己一个个小步,积累成祖国伟大历史进程中的一大步。他用心观察着、感受着,并设法不断记录着。行进过程中不方便用纸笔,他便强迫自己一次次从头到尾背诵着自己记录的内容,这样越记越多、越背越多,最后像滚雪球一样,在郭超人心里留下了许多精准的“登山印象”。
先后参加过两次高山适应性行军的郭超人,现在不断有不良反应出现。到了海拔6600米,这己是他的极限。在众人的一再劝说下,郭超人为了最大限度保证报道质量,服从组织安排,停止了前进。望着登山健儿们远去的背影,看着四周茫茫无际的白雪皑皑,郭超人的眼泪几乎凝固在了眼眶中,内心的不舍与感动交织成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怀,让他为之光荣,也为之心痛。因为他知道,继续前进对那些“背影们”意味着什么,很可能背影将永远定格为背影,成为永恒。
队友们走了,郭超人开始陷入了漫长的等待中。他期待着并且始终相信会有一天,登山健儿们将把五星红旗插上世界之巅,将满载荣誉胜利凯旋。这己经成为一个信念,一个在那段日子里支撑他一切行动的惟一信念。
在大本营里,每天除了开会、收集资料外,郭超人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他要在脑海中勾勒健儿们挺进的身影,去想象健儿们登山的情形。从分开的那一天起,他的心就早己跟着队员们一起前行。
结合先前一起前进的经验,他对登山之路有了深切的体验。他似乎可以感受得到同样彻骨的寒冷,似乎可以听得出健儿们急促的呼吸频率。每当想到他们有可能严重缺氧,他自己的心肺也开始莫名地紧张;每当帐篷外的寒风闯了进来,他也不自主地做出和健儿们一样挺进的姿势……
在心理和生理的双重煎熬下,强大的工作压力让郭超人长期寝食难安。全身肿胀到连眼睛都睁不开的地步。每一次提笔,他都要颤抖着用左手扒开眼皮,这样才能勉强看到稿纸上活蹦乱跳的字迹;右手中钢笔的墨水,会因为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结冰,有时即使他奋力对笔尖哈气也没有用。写着写着,郭超人就会因为重度缺觉而走神,走神的感觉就像梦境一般,让人一不留神就会失去意识。为保证低效率的工作状态下还能有大量成果,一片片“咖啡因”被郭超人当作救命稻草,用来驾驭早己过度透支的精神和肉体。
在漫长的等待中,郭超人一遍又一遍地翻看厚厚的几十本日记。终于,左眼皮无力地张开了,取而代之的是被右手撑开的右眼皮,因此他不得不临时换用左手写字,开始准备第一时间采访胜利归来的队友们。
“作为一个记者,我有什么权利在困难面前退缩?我记住登山队员们一句很有名的话:‘坚持就是胜利!’应该坚持下去。就这样,我到底坚持下来了。”郭超人这句简单的话,朴实得让人难免有些惊异。他没有用极度强烈的字眼去还原自己的艰辛,却毫不惜墨地描写了登山健儿的伟大与传奇,他把记录别人当成自己职业里庄严而神圣的使命。
在使命的召唤下,郭超人在超越肉体的意志战斗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他终于迎来了凯旋的登山队,终于迎来了满载荣誉和奇迹、写满壮怀与赤诚的共和国勇士们!
为了让祖国和人民第一时间看到勇士们攀登珠峰顶的报道,郭超人既要保证队员们的治疗、休养不被打扰,还要适时从他们口中掏出攀登路上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最终,郭超人呈现给亿万读者的就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名篇——《英雄登上地球之巅》,这篇逾万字的报道是长篇通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的最后部分。随着这篇报道在《人民日报》 的刊载,无数读者通过其鲜活生动的记述,仿佛看到了冰封雪裹的世界之巅,五星红旗在寒风中招展,祖国的登山健儿们眼含泪水,庄严地接受着祖国和人民的检阅。这篇真切感人的报道,把攀登珠峰的光荣扩散到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荡在华夏大地,极大地鼓舞了当时备受自然灾害困苦的中国人民战胜天灾的必胜决心 。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撰写这篇数万字的通讯前,郭超人只进行了两个小时的采访,但为了搞好这次采访,确保在短时间内取得最大收获,郭超人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细致周详地罗列了许多问题,并做了先后排序。扎实的准备工作,使他提问的每句话都能切中要害,都具有丰富的信息含量,再加上那段艰辛而宝贵的登山经历,从而使他在写作时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如今,郭超人虽然己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新闻职业精神,犹如插在珠峰顶上的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成为后辈们的榜样和标杆。
(责编:阿菌)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