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 西藏改革开放30周年 > 30年巨变 > 人民生活
 

改革开放30年林芝巨变 农牧民百姓生活红似火

发布时间:2008-12-08  来源:西藏日报 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麦正伟 张明海
 
 

  30年,改革开放的春潮在万里高原不断融化千年冰雪,深深浇灌高天厚土,不断滋润百姓心田。对此,林芝地区各族群众说,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

  政策越来越好

  从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尽快让西藏人民富裕起来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到“两个为主、三个长期不变”政策的实行;从“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的伟大实践到坚持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从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经济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从特色种养业、农牧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到农牧区龙头企业、农牧民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各种专业协会的应运而生,无一不显示出党的优惠政策对广大农牧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巨大影响。

  林芝地委书记、人大地区工委主任赵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林芝地区恢复成立22年来,全地区生产总值由1986年的6610万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33.7亿元,增长了50倍;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由1986年的62∶20∶18演变为2007年的15∶35∶50;固定资产投资由1986年的1800万元增加到了32.7亿元,增长了180多倍;财政收入由1986年的363万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2.02亿元,增长了56倍。

  农牧业、生态旅游业、藏医藏药业等产业羽翼渐丰。目前,已建成各具特色的农牧业专业乡(镇)4个、专业村39个,开发建设了140多个景区景点,重点打造了巴松错、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南迦巴瓦峰、鲁朗林海等品牌景区,2007年,全地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4万人次,创收4.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5%。以交通、能源为主的基础设施极大改善,目前,全地区乡镇通车率达85.45%,建制村通车率达80.05%,形成了以八一镇为中心辐射各县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特别是林芝机场的通航,又为林芝地区经济社会腾飞插了新的坚实翅膀。

  全地区已建成各类中小型电站63座,年发电量9285.8万千瓦时,比1986年增长了5倍;由国家投资近20亿元建设的装机容量4万千瓦的巴河雪卡电站和装机容量10.02万千瓦的老虎嘴电站正在加紧建设,巴河雪卡电站首台机组已投产发电。

  随着一系列支农惠农和富民政策的落实,农牧民人均收入由1986年的425.4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3596元。2007年全地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45740万元,较1986年增长60倍。截至2007年底,全地区共投资19亿元,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18277户,受益人口达9.6万人,81%的农牧民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房。

  近日,记者随林芝地委书记、人大地区工委主任赵合率领的调研组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自治区党委七届四次全委会精神宣讲组深入林芝地区农村牧区,所到之处,所见所闻,无不为改革开放给广大农牧民群众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所感动——

  衣食越来越时尚

  “我们不仅亲眼看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变化,而且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和实惠。我们从心里完全拥护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相信党的惠民政策一定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朗县金东乡东雄村党支部书记扎桑这样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群众在自己的土地、草场上逐渐改变传统的种养方式,精耕细作、精心饲养、科学管理、细心经营,农业年年丰收,牲畜膘肥体壮。在此基础上,大家又依靠党的特殊优惠政策,闯市场、跑运输、搞采集、办实体、做生意、赚大钱,鼓起了腰包。仅2007年,东雄村82户人家224人就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88.92万元,人均纯收入达3247.65元,现金收入2479.35元。村民的收入多了,生活也渐渐地好了起来。大家不仅住上了新房,而且吃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餐桌上单一的酥油茶、糌粑、生牛羊肉和土豆加萝卜的膳食结构已经不多见了,现在大家都讲究营养和卫生,吃的花样越来越多,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白米饭、白馒头、蔬菜和鸡、鸭、鱼、肉、蛋,现在都成了老百姓的家常便饭。群众穿戴更是讲究,过去那些氆氇袍、羊皮袄几乎看不到了,现在大家穿戴的款式越来越新颖,越来越现代,中档西装、皮夹克、羽绒服、旅游鞋等服饰在农牧区广为流行,即使传统节日的服装,也从过去只是压箱舍不得穿的黑白色藏装,变成了现在质地考究、银色装饰、色泽鲜艳、高贵典雅、价值几千、甚至几十万、几百万或上千万元的藏装……

  住房越来越漂亮

  朗县洞嘎镇卓村,位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全村有50户人家202人。走进这个村,一座座别墅一样的楼房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村头、屋顶国旗飘扬,无一不令人心旷神怡;村水泥路、村广场、村公园、村展览馆、农牧民科技书屋、村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无一不显示出这个村的文明和富裕。

  村委会主任大洛桑说,改革开放后,在不断巩固农牧业基础地位的同时,立足本村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因地制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辣椒、花椒、核桃、蔬菜等特色种植业和庭园经济,同时组建了塔布建筑有限公司,大力发展运输业和开展劳务输出,增加了群众收入,现在全村人均纯收入达8000多元,其中现金收入5000多元,分别比改革开放前都增长了20多倍。村里50户人家不仅家家都修起了宽敞、明亮、人畜分开的楼房,而且全村实现了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话、通广播、通电视“六通”目标,同时家家户户还用上了节能、环保的沼气和太阳能热水器,现在村民出行也很方便,出门就是柏油路,进城或到加查、到米林、到八一、甚至到拉萨,不仅可以坐跑客运的小面包车、客车,而且村里还有不少的摩托车和16辆跑运输的汽车。

(责编:南卡)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合作加盟  |   频道导航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Information Center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