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 西藏改革开放30周年 > 30年巨变 > 国民经济
 

日喀则地区三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08-12-29  来源:西藏日报 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王杰 王杰学 巴乔
 
 


日喀则市区全景。

  30年的改革之路,30年的拼搏奋进,30年的光辉历程。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对口支援省市、企业的无私援助下,日喀则地区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

  如今的日喀则日新月异,生机盎然;人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30年改革的春风沐浴着珠峰脚下这片神奇的土地,开放的号角在美丽的后藏大地响起了时代的强音。沧海桑田,巍巍珠峰见证着后藏大地30年的风雨历程……

  科学谋划开新篇

  有30多年工龄的老干部群培还清楚地记得,改革开放前,日喀则地区经济增长极为缓慢,财政、税收几乎等于零,人均收入更是低得可怜。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后藏大地,日喀则各族群众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改革开放,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使全地区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1978年,日喀则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84亿元,到2007年已达58.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20倍以上,年均递增11.2%。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为8698.78元,比1978年的432元,增长了19.1倍,年均增长10.9%。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见证着30年来日喀则的巨变。1978年三大产业结构为78∶9∶1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接近80%,经济增长主要靠农业来拉动。改革开放以来,日喀则地区坚持实施资源转化、科教兴地和支柱带动战略,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放手发展第三产业,走固农、强工、兴商的道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变了全地区经济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状况。2007年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28∶24∶48,产业结构由“一、三、二”型调整为“三、一、二”型,经济构架表现出生产与消费双轮驱动,产业结构转入产业内部升级调整阶段,实现了质的飞跃。2007年,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4%、15.4%和77.2%,第二、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城乡面貌换新颜

  日喀则市区的老居民都有着深切的体会,改革开放30年来,日喀则市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道路变宽了,街道整洁漂亮;高楼一座座拔地而起,时尚现代;商铺鳞次栉比,热闹非凡;家里也通了自来水,方便省事。

  日喀则市区的变化正是后藏大地城乡面貌变化的缩影。改革开放30年来,日喀则地区城乡建设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从无到有、日趋完善,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城镇供水等公用事业发展迅速,极大地方便和改善了居民生活;住宅建设成绩喜人,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尤其是积极引导和推进民房改造工作,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的居住条件。2007年,全地区完成了12247户的农牧民安居工程、196个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及66个村级道路硬化建设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7年,全地区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147.29公里,解决了20个乡镇、133个建制村的通达问题;解决了8.26万人和87.3万头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13个乡镇74个村4790户25553名群众的用电问题,282个村通电话问题,乡镇通邮率达70%。

  据统计,30年来,全地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25平方米增至35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由20平方米增至25平方米;城区面积由20平方公里增至34.25平方公里。“十五”期间,全地区共新建和改建供、排水管网217.2公里,投资9943.9万元;环卫工程取得了长足进步,总投资2300万元,新建垃圾处理厂1个;各县城所在地的市政道路清扫率超过90%、垃圾定点处理率90%;日喀则市区的清扫率、垃圾定点处理率达100%;建立了城镇绿化系统,城市人均公共绿地由1.2平方米增至1.4平方米,体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生活富裕奔小康

  退休老干部多布杰如今住的是一套300多平米的退休房,每天或者同老同志聚会,或者在家养花种草,日子过得非常惬意。说起30年来的变化,他指着自家的新房说道,30年前,这样的房子想都不敢想,有一间土坯房,已是非常幸福的事,吃的、用的更是凭票购买,大米、白面几乎是吃不到,那像如今,想吃什么市场上都有,想买什么走进商场就有。

  是啊!改革开放30年,日喀则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99.33元,农牧民人均食品消费现金支出达1382.64元。消费结构基本改变了多少年来以吃、穿等生存资料为主的单一格局,住、用、行和文化娱乐等享受和发展方面的消费支出明显提高。

  人们对消费品的购买也从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百元级“老四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到上世纪80年代千元级的“新六件”(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风扇、照相机)、再到上世纪90年代万元级、十万元级的电脑、小汽车、商品房,消费档次不断提高。目前,“老四件”已在农牧区普及,“新六件”在多数城镇也已接近饱和,人们对万元、十万元级商品的需求正处于资金积累和逐步增加消费的阶段。2007年,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57台,电冰箱83台,洗衣机75台,家用电脑11台,家用汽车12辆;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平均拥有彩色电视机51台,电冰箱6台,洗衣机7台。

  在住房方面,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过去几代人同居一室的现象基本消除,一个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小区出现在高原边城。借着党的“三农政策”,日喀则地区坚持以实现农牧民安居乐业为奋斗目标,紧紧围绕“改善农牧民群众住房条件,促进农牧民增收”这一主题,有效整合资金,狠抓重点、攻克难点、扶持亮点,及时吸取经验教训,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强有力的推进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农牧民也住上了砖瓦水泥结构的新型住宅。2007年底,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62.01平方米;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7.09平方米。

  30年沧桑巨变。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后藏儿女既见证着这一伟大的变革进程,也融入到这一变革的洪流中,日喀则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迈向康庄大道。

(责编:南卡)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合作加盟  |   频道导航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Information Center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