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中国西藏网 > 视频 > 原创视频

【倾听】心属边疆、身献大地土壤的科学工作者——卢耀曾

时间:2020年05月14日来源:中国西藏网
内容简介:

  中国西藏网讯 1955年4月,在南京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的卢耀曾接到组织调他进藏工作的通知后,他十分爽快地服从了组织的决定,给病重的老母亲留下了一封信,便悄然踏上了进藏之路。当时,各省对土壤的科学研究工作正在全面展开,而西藏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卢耀曾怀揣梦想来到雪域高原,开辟土壤科学研究的新天地。

 
图为卢耀曾

  为了探索和揭示西藏高原土壤的奥秘,卢耀曾把时间看得比黄金还要宝贵,他恨不得把一天当成两天用。据不完全统计,卢耀曾从1974年到1981年,在野外单独采集土样1750个,在他参加和指导下分别化验出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酸碱度、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物理性状、交换量等数据14000多个。在他主持科研的江孜农业试验场的冬小麦最高亩产曾达到1110斤,创造了当时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卢耀曾还撰写了《土壤耕作试验——深耕施肥》《土壤培肥——绿肥的种植和利用》《关于我区农业区划的意见》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

 
图为日喀则江孜县江孜古堡 摄影:赵耀

  1981年6月19日,卢耀曾和同事在林芝地区更张沟观察土壤剖面、采集土样。更张沟宽不过十多米,但水流湍急,林涛与浪涛呼啸相应,在山峦中回响。两棵被砍倒的枯树,横卧沟上,一头搭在岸边,一头泡在水中,成“人”字形斜叉开,各自成为一个独木桥。同志们对年纪最大的卢耀曾说:“卢老师,河水比我们早晨来时涨了,这独木桥叫水冲得有点摇晃。您能过吗?”卢耀曾望了望说:“不要紧,你们先过,我随后就来。”是啊,卢耀曾26年来,走过了西藏的多少山,越过了西藏的多少河?他对这高原上的行路难,领略得多了,也就不以为然了。大部分同志已经过河了,卢耀曾认真检查了一下装着调查记录、比土样本和海拔表、指北针等仪器的工作包,挎在肩上,又扶扶架在鼻梁上的眼镜,小心地踏上了独木桥。

 
图为林芝市夜景 摄影:赵耀

  不料,当他快到桥中间的时候,桥身被水冲击得摇晃起来,使他身体失去了平衡,前倾后仰,终因立足不稳,跌进了滚滚洪波之中,浪涛劈头盖脸地打来,他一下被冲出几米远。眼镜丢掉了,视线模糊了,但他一手紧紧抓住工作包,用另一只手在洪水中挣扎。在下游十多米的地方有一块突出水面的大石头。从岸边奔来的同志们大喊:“快去抱住大石头,我们来救您!”可固执的卢耀曾仍紧紧抓着自己的工作包,只用一只胳膊去抱了一下那块石头,没有抱住,一个巨大的漩涡,把他和他的工作包一起吞没了……

  卢耀曾同志从27岁时进藏,一直到1981年53岁时以身殉职,为发展西藏农业生产和农业土壤科学研究工作奉献了26个春秋,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西藏人民,献给了西藏的土壤肥料研究事业。(中国西藏网 文/西藏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 策划/王淑 诵读/李敏 制作/赵耀)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