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中国西藏网 > 视频 > 专题纪录

《西藏·星空下的传奇》第五集 星晴

时间:2025年08月16日来源:西藏广播影视制作中心
内容简介:

  星晴照高原:当画笔、镜头与望远镜,都对准同一片星空

  藏历的刻度里,藏着不只是时间——还有人对星空的无限向往。纪录片《西藏•星空下的传奇》第五集《星晴》,带我们遇见一群“追光者”:他们用画笔把银河画在墙上,用镜头捕捉星轨的流转,用望远镜连接地球与宇宙。原来,高原的星空从不在远方,而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手心里。

  一面墙的星空:90后画家把纳木措的银河,搬进了村庄

  拉萨达孜区的恰村,白墙突然“活”了——3D壁画里的牦牛像要从墙上跑下来,薰衣草漫到了路边,而10岁的索朗卓嘎指着自家墙尖叫:“是纳木措的星空!”

  画下这一切的,是来自贵阳的安念初。十年前,她在西藏丢了手机,一年后竟收到陌生来电:“牧区的哥哥捡到了,特意给你送来。”这份温暖让她扎根西藏,从在客栈画壁画谋生,到带着团队把整个恰村变成“3D艺术村”。

  起初,村民不理解:“老规矩,墙就得是白的。”她挨家比划,把方案里的藏鸡蛋、青稞筐画给养户看,终于有位阿佳说:“试一下吧。”五天后,一幅端酥油茶的女孩壁画让全村惊艳。现在,两百户人家的墙上,黑颈鹤从湿地飞出,藏戏面具在红底上闪耀,而索朗卓嘎心心念念的星空,正从画里“流”进现实——游客来了,打卡的笑声混着青稞香,乡村振兴有了新模样。

  一帧星的轨迹:摄影师在佩枯措蹲守14小时,只为银河“吻”雪山

  甘肃摄影师张自荣的三脚架,总架在西藏最野的地方。在佩枯措湖边,他守了14小时:从日落光影消失,到银河旋转着“躺”在希夏邦马峰上空,再到日照金山把雪山染成金色。“藏历说‘雅乃’时节多晴天”他笑着说,镜头里的星轨,早被藏历算好了运行的节奏。

  负重爬山、大风裹着雪打在相机上,对他来说是常态。但当星轨倒映在湖面,他觉得一切都值:“全球只有1%的地方能肉眼看见银河,西藏就是其中最亮的一块。”他想把这些画面带给更多人——原来高原的夜晚,不只有寒冷,还有银河铺成的路。

  一台镜的远方:在阿里,有人把“摘星”变成了日常

  阿里暗夜公园的天文望远镜里,木星的条纹清晰得像油画。来自陕西的杨峰,在这里圆了“触摸星辰”的梦。“海拔5100米,空气干净得能直接看到银河的纹路。”他教本地员工操作设备,带游客看木星的卫星,“保护暗夜不只是为了看星星,更是给动物留一片安宁,给人类留一片仰望的天空。”

  而在拉萨的藏域星球天文体验馆,扎西措姆正用双语讲解黑洞:“它的引力超强,连光都逃不掉。”这个藏族姑娘曾对天文一窍不通,如今能流利说出星座的故事。“藏历里的智慧,和望远镜里的宇宙,其实说的是一回事——我们都在追寻更广阔的世界。”

  一片星空的约定:所有仰望,都在续写传奇

  安念初的画笔还在墙上延伸,张自荣的镜头又对准了新的夜空,杨峰的望远镜正等着下一批看星的人。他们的故事不同,却在做同一件事:让高原的星空被更多人看见、读懂、热爱。

  藏历里的“星晴”,从来不是单纯的好天气,而是人与自然的默契——就像恰村墙上的星空会“长大”,就像望远镜里的星辰永远年轻。当更多人抬起头,那些闪耀的不只是星星,还有文明传承的光、创新探索的光、各民族相遇相知的光。

  点开《星晴》,看高原的星空如何落进人间,变成画笔、镜头和笑容里的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