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昂卓的仁心仁术:挽起袖子输血救回病人一条命

蒋习    发布时间: 2015-08-20 09:55:00    来源: 国际在线

昂卓接受记者蒋习采访。摄影:郭鹏
昂卓(左一)接受记者蒋习采访。摄影:郭鹏

  中国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可谓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稀少的地区之一,近十万人生活在3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当地居民特别是农牧民看病自然就是难上难的事。今天,我们就去认识一位当地的乡村藏族女医生昂卓。

  昂卓的家在阿里噶尔县狮泉河镇鲁玛村。41年前,中学刚毕业的她就被分配当医生。当时,中国的教育制度特别是医学教育极不规范,昂卓她们被送到阿里地区接受医学知识的培训几次后,就被分配到家乡当“赤脚医生”了。那个年代,中国的“赤脚医生”就是“不拿工资、既是工人也是农民的赤脚行医者”。

  1980年,23岁的昂卓嫁到了鲁玛村。由于学过一些医学知识,她当然就成了村里“赤脚医生”。村里乡亲有什么头疼脑热的事,就到她家里找她看病,严重点的,她就赶到病人家里去看。

  昂卓说,从医30多年,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十几年前村里有个孩子意外烫伤,她需要趟过一条河去救治。她也曾经遇到过病人急治需要输血的事。当时,她挽起袖子输自己的血救回了病人一条命。对此,乡亲们只要说起昂卓的医术和医德,总会纷纷竖起大拇指。强巴央珍告诉我们:“年轻时,我总是习惯性流产。有一年怀孕已经几个月准备生了,还是流产。(我们这里)生活艰苦,营养跟不上。多亏昂卓医生,在她精心的照顾下,我(又)顺利怀孕,现在有两个小孩。”

  事实上,鲁玛村的医疗条件十分简陋,只备有简单的药品,如青霉素等。遇到村里发生严重的疾病或传染病,她就要及时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汇报。在这种条件下,昂卓只能凭借42年来的行医经验为村民提供诊治意见和简单的药品,“我们提供的药品是政府分(配)过来的。比如我村105户,一共367人,每人(有)200多元(医药费)补助。每个人来看病的记录都在本子上,到年底,超出部分由村民自己出。比如有个村民,给他开了阿莫西林,费用是多少,我签字,年底结算。”

  昂卓手头有好几本记录本,用藏语清清楚楚记着每位村民的名字和已支付的药品,每条支出后面她都要签名。如果村里遇到传染性疾病,她就要在2小时之内报到乡上,4小时内报到县上。对于严重传染疾病,如鼠疫、口蹄疫,必须一小时之内就要上报。以前她在邻村发现过类似鼠疫的疾病,就快速请求上级部门派专家组来鉴定,发现新的病情不许人靠近,“由于医疗条件有限,我一般凭借经验看病,政府也从北京请来过大夫到村里来,(向我们)传授治疗心内方面医学知识。由于村民居住比较分散,村里象我这样的医生有四个。我57岁了,还有一个70多岁,另外两个比较年轻,22岁和33岁。他们都是考不上高中的孩子,经村民选举,送到阿里地区培训之后,就在村医务室工作了”。

昂卓站在自家门前。摄影:郭鹏
昂卓站在自家门前。摄影:郭鹏

  作为乡村医生,昂卓就像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赤脚医生”一样,除了行医帮助乡亲解决常见病的问题,每月还可从政府部门领取1000元的津贴,当然,她更多时间是要养家。昂卓家有土地,还养了120只羊、18头牦牛,她除了操持家务,另外还要打点乡糌粑厂的事。每天六点,昂卓就起床了,开始自己忙忙碌碌的一天。

  收入低,条件艰苦,是包括鲁玛村在内的所有阿里乡村很难从外面聘请专职医生的原因。当地老百姓十分期望能够在家门口就建有配备医学院毕业生的正规医务站,方便看病。噶尔县政府派驻鲁玛村的工作人员洛桑坦承这方面工作有待加强:“从2012年开始,(西藏)各级政府分拨钱款共计20万元,用于提高村民生活质量。(鲁玛村)现在正在研究几个项目,比如奶牛养殖、修路,医疗方面确实比较欠缺,一来不是工作重中之重,二来层层审批手续十分繁琐。不过,(政府对村级)医药卫生标准已经建立起来了,鲁玛村医务室是今年建立的,设备从内地买的还没有运送到。”

  对村里的医疗条件,鲁玛村负责人江培次仁表示:“近几年鲁玛村上的变化特别大。以前,(噶尔)县上的医疗设备不好,现在村里无论从人员组成到医疗条件,都有质的飞跃。每年村上还都搞医疗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技术。以前,如果有人生病只能到地区(医院)看,现在除了动手术(村医疗室)都可以看。(他们)从乡上领回药品,给村民治病。村上也鼓励医务人员多学习新知识。”

  采访结束时,我们问昂卓她觉得自己是农牧民还是医生,昂卓指着家里一排排证书和奖状,坚定地告诉我们:“我是医生。”在她看来,这些证书和奖状验证了她从医40多年来的仁心仁术。

  原标题:西藏五十年:藏族乡村女医生昂卓的仁心仁术

(责编:于超)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