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直孔梯寺表演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孔嘎儿羌姆。魏山 摄
随着顿珠的娓娓讲述,直孔嘎儿羌姆的前世今生渐渐清晰:
“羌姆”,在藏语中本是个动词,意为“跳”或“舞”,最初它和宗教并无瓜葛,但长期以来被特指各种形式的寺院宗教舞蹈,因此,久而久之便成为宗教舞蹈的代名词。虽然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但印度并没有羌姆法会,可以说它是在本土文化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一朵艳丽奇葩。
公元779年,在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的落成开光大典上,莲花生大师传授符合续部(密宗)精神的金刚舞。他以四部学说中的瑜珈部、无上瑜珈部里的“金刚舞”为基础,同时吸收了具有巫教色彩的民间拟兽图腾舞和法器舞、苯教仪式中的面具舞、藏族古鼓舞“阿卓”以及当地一种叫做“卓巴谐玛”的民间舞蹈,结合藏传密教仪礼和内容的需要,创立了一种用哑剧似的舞蹈表演形式——镇魔酬神的“羌姆”仪式,继而这种仪式很快在各地寺院中推广开来。
直孔梯寺嘎儿羌姆形成于直孔梯寺第9世法台(相当于内地寺庙的主持)尼杰·多吉杰布时期。据说,藏经文里记载,莲花生大师曾预言,自己所创造的舞蹈的传承人就在直孔梯寺附近,名字就叫尼杰·多吉杰布。尼杰·多吉杰布在继承莲花生大师所创造的金刚舞的同时,并第一次创建了“四臂护法神”祭祀舞蹈。从此,羌姆便深深植根于直孔梯寺,后经历代直孔高僧的不断修改和发展,最终逐渐趋于完善,成为藏传佛教宗教舞蹈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顿珠说,流传下来的直孔嘎儿羌姆有着严格的整套的舞蹈动作和伴奏音乐规定,同时在音乐、面具、服饰、道具和表演程式上都有明确的要求。作为宗教舞蹈,它具有丰富的宗教内涵,是藏传佛教宗教舞蹈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谈起自己的学艺过程,顿珠不仅感慨万千,把思绪再次拉入往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