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把自己所有的时间留给京藏列车,再多上一次高原,再多为旅客服务一次。问其原因,她笑笑说:“因为我爱上了西藏高原这片热土!”。
进藏难。1300年前,文成公主进藏,驻足拉萨,走了两载。进藏险。60多年前,十世班禅由青海返藏,随行的上万头牲畜抛尸沿途。如今,金桥飞架,天路通畅。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开通运营,乘坐T27/T28次,从北京到拉萨只需40多个小时。截止到今年5月25日,京藏列车跨昆仑,翻雪山,累计运行约2270万公里,运送旅客806万多人次,架起了藏汉民族团结的坚固桥梁。
许多乘务员为此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北京铁路客运段京藏车队副队长彭海燕就是其中一位,在“天路”列车上,她被藏族旅客尊称为“阿佳拉”(大姐)。
推车穿行列车三载 犹如从北京到拉萨
2006年初,青藏铁路即将开通。时任北京铁路客运段京沪车队餐车主任的彭海燕调任到京藏车队二组任餐车主任。
青藏铁路开通运营,一向被同事戏称为不会走路、干活像阵风似的彭海燕带领餐车人员在“天路”上热情服务,连续数年创下京藏车队15个车组餐车经营收入的最高纪录。
京藏列车运营之初,不惑之年的彭海燕克服人手少、工作量大和高寒缺氧等难题,以自己的实干精神,带领三名餐车服务员和五名厨师,在每趟有800多名旅客的列车上,以“缺氧不缺精神”的工作热情,每天为旅客提供7顿正餐、4顿早餐,以及11顿乘务工作餐。
要让旅客在“天路”上能够吃到饭,还要保证吃好饭,他们必须每天清晨5点起床开始忙碌。就连列车翻越世界上海拔最高铁路、水沸点只有70摄氏度的唐古拉山区段时,也不停止忙碌。在这高寒缺氧的地方,他们能在3小时之内先后接待300多名旅客就餐,并能提供20多个饭菜品种,创造了“天路”上的奇迹。
彭海燕说:“民族团结比天大,热情服务是天职。”有一次,T27次列车运行至唐古拉山区段。一位青年找到餐车主任彭海燕,想给70岁的老父亲在列车上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日,要碗长寿面。可在水沸点只有70多摄氏度的地方煮不熟面条。怎么办呢?为满足老人的心愿,彭海燕琢磨着让厨师煮了碗方便面,并特意在馒头上放上几个红红的、以示喜庆的枸杞子,亲自端到老人的卧铺床前,道一声:“生日快乐!”令这对父子既惊喜,又感动。
“人们想象不到,厨师经常是一边吸着氧,一边在切菜做饭。”彭海燕说,“旅游旺季,有时候厨师们累得腰直不起来,腿弯不下去,可看着旅客吃得香,心里就特满足。”
为了保证旅客吃饱和吃好,彭海燕与厨师商量,如何在煮面条成烂糊糊、打荷包蛋成碎末的低沸点的高海拔地段,尽最大努力从择菜、洗菜、下料、炒菜……样样做到精细化,确保饮食安全。
齐着短发、胸前佩戴着共产党党徽的彭海燕告诉本刊记者:“面对40多个小时的旅程和高原反应的煎熬,我们只有让旅客吃得满意,才能帮助他们缓解高原旅行的压力。”
为了能及时将热腾腾的盒饭送到旅客手中,彭海燕经常自己推商品车去售货。在缺氧的情况下,推车通过列车的狭窄通道和车厢连接处,十分不易。
本来,在高原上人体的负重感就是平原地区的一倍以上。京藏线仅海拔4000米以上的线路就有960公里,需要运行十多个小时。彭海燕推着超过自身体重上百斤的商品车穿行在“天路”上,无疑是对体力和意志的双重考验。因为每通过一个列车的连接处,她的双手先要压车把手,然后蹬车踏板,让车昂起头,憋足气力猛推才能通过。每通过一个,她的心脏似乎都要蹦出胸膛。
在“流动的列车”里,往返一趟需要推车通过28个这样的连接处。这样的工作,她抢着干了三年多,连胳膊都练得粗了一圈。
不服输,是彭海燕过去在军营里就养成的习惯。有人给她算过一笔账:一趟列车15节车厢,每节25米,她推车一个来回就是800米。一天六顿餐,往返12趟。这就意味着她一天推车的路,相当在平地走路10公里。三年下来,她跑了100多趟拉萨,那就是4000多公里,犹如她推着小车从首都走到拉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