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人物

30年前,说走就走的援藏建设

   发布时间: 2014-04-23 08:52:00    来源:青年时报

  1984年4月,翁新孟买好了整套家具暂存在单位的仓库里,准备在草长莺飞的季节里举行婚礼。为此,他推掉了援助科威特建设的肥差。

  一个月前,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结束,决定浙江、江苏、福建等9个省市和有关部门援助西藏,建设43项西藏迫切需要的中小型工程项目。

  当月16日,翁新孟就告别未婚妻,坐上了波音707客机飞赴拉萨。当领导交代这项政治任务时他没有推辞,买好的家具直到两年后才拆封,那时已满是灰尘。与他同行的还有105位从全省各地抽调的精干人员,他们接到指令性的任务时,都没有半点犹豫,虽然都知道工资不会涨一分钱,更没有返岗后升迁或补偿的许诺。

  30年后的4月16日,这批援藏人员相聚一堂,回忆过往。“30年过去,就像风一样,要感谢岁月,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怀念。”当年参与电教馆(电视大学附属建筑)建设的情形历历在目,对来连毛来说就像梦一样,值得慢慢回忆和享用。

  “进去的时候我们都年富力强,再相聚已白发苍苍,基本都是60后70后了,还有几个已经逝世了。”当年综合处的沈建华感慨万千。

  浙江省负责援建位于拉萨的西藏体育馆、电视教育馆和西藏大学部分建筑,这在当时称“交钥匙工程”,就是要完工后交了钥匙可以直接使用。可是,迎接这些建设者的除了高原难以适应的环境外,什么都没有!没有建设材料,没有设计图纸,甚至连地址都没选好。

  9个省市都在铆足劲地竞争,比工程争速度,“浙江代表队”为了浙江省在全国的“面子”,从飞机落地开始,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勘测和设计。

  到1985年7月13日,仅15个月后,三座建筑从无到有,在所有项目中最先竣工。实际上,由于天寒地冻,其间还有4个月的冬休,整个工程比正常工期缩短了整整三分之二的时间,让浙江省长足了脸。

  在成功的背后,他们经历了许多难以述说的辛苦。当时的他们只能住在工棚里,西藏的环境恶劣,水非常冷,他们没有地方洗澡,只能自己烧点水用脸盆擦擦。想家的时候,除了写信,最奢侈的就是打电话了。“打电话要排队,要跟接线员预约,家里没电话,家人都是到单位提前等着,一年下来最多只能跟家里人通两三次电话。”翁新孟说。

  为解决西藏体育馆56.4米长的屋架角钢,通过媒体向全国求援,十几家电台电视台和报社免费发求援广告,只用10天时间就找到了货源。更多的材料则靠25岁的朱逸民等人想尽办法采购。

  那时候刚改革开放不久,市场上买啥啥没有,很多浙江不出产的原材料就得满世界找。提起这段经历,他最忘不了的是孤身在东北的75天。

  1984年9月,朱逸民一个人坐了两天火车连夜到哈尔滨,此行是为了采购建设西藏体育馆的重要材料水曲柳,他不知道这次来要待多久,甚至不知道能否买到,他认为这是组织对他的一次考验。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