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请进来”,也“走出去”
从干部援藏到全面援藏
“西藏目前最缺什么?”湖北省援藏工作队总领队、山南地区行署副专员柯东海自问自答,“最缺的并不是资金和项目,而是人才!”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氧气含量不到平原的一半,这对来自平原地区的大多数援藏干部而言,意味着苦痛与折磨。“与其苦熬三年,不如苦干三年。”迎难而上,一批批援藏干部把丰碑刻写在雪域高原,留下一支不走的队伍。
为改变西藏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状况,对口援藏工作开展伊始,中央就注重发挥内地省市优势,有计划、有步骤、有规模地组织卫生、教育、建设、交通、环保、水电、农牧等各行各业专业技术人才进藏工作。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科技援藏列为包括经济援藏、人才援藏、干部援藏在内的四大援藏工作机制之一,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工作格局。
南京市采取“墨竹工卡县干部出去学”的方式,20年来累计选派113名党政领导干部赴南京轮训、39名党政干部赴南京挂职锻炼、29名医生和59名教师赴南京跟班学习、78名村干部赴南京参观考察,为墨竹培养了一支不走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第七批援藏干部进藏以来,更加注重采取“请进来授课”“派出去培训”和“结合援藏岗位带徒弟”等方式加强智力援藏。辽宁、河北等援藏工作队组织受援地基层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致富带头人、行业发展领头人到内地学习培训。黑龙江援藏工作队免费向农牧民群众开展科技知识培训。
20年来,教育援藏作为智力援藏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把援藏援在了根子上。坐在新落成的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教室里,拉萨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洛桑丹巴深有感触地说:“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知识上的援助是最大的援助。”这所由北京市投资2亿多元兴建的新学校,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全部来自北京名校。
20年来,天津市用于教育支援的资金多达1.69亿元,天津市红光中学西藏班学生由1985年办班初期的100人,发展到今天的800余人,共为西藏培养了1475名初中毕业生、1443名高中毕业生。
虽然财力并不富裕,陕西省仍拿出2个多亿,建设阿里地区陕西实验学校。建成后,这将是阿里唯一一所现代化、标准化寄宿制学校。
在西藏各地,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和医院。20年时间,拉萨市人民医院从一个濒临关闭的小医院发展到三级乙等医院,这凝聚着江苏先后派出7名担任院长的援藏干部的心血。
温端改是江苏派出的第一任援藏院长,“温院长刚来时,大家都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没想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医院发生了很大变化,二级甲等医院挂牌,真的把医院救活了。”医院副院长次仁顿珠回忆道。
“援藏是一场接力赛,我们要跑好属于自己的这一棒。”成功提前创建三级乙等医院、拉萨市人民医院现任院长、江苏省第七批援藏干部陈卫昌的话,道出了所有援藏人的心声。
原标题:援藏20年 高原生巨变(援藏20年·高原展新颜)
(责编:丛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