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对口支援

黑龙江“六个援藏”缩影:日喀则的“龙江情”

马越    发布时间: 2015-08-21 15:03:00    来源:黑龙江日报

  8月13日,记者走进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达那答乡农牧科技示范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温室大棚,还有里面让人目不暇接的瓜果蔬菜。该乡党委书记多吉普拉兴奋地说,这就是黑龙江援藏工作队帮我们建的60栋温室大棚,果菜品种最多达23个,年产果菜20万斤以上,农民人均收入2.5万元。这是黑龙江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实施“六个援藏”的一个缩影。

  2013年7月,黑龙江省第五批42名援藏干部离开家乡,来到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西藏日喀则地区,开始新一轮的对口援藏工作。进藏伊始,他们克服高原反应,深入县乡村、街道、企业、寺庙等,真心实意与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交朋友,了解他们所思、所求,结合自身力所能及,探寻日喀则跨越式发展的方式途径,确定了实施“六个援藏”的工作思路。2年来,黑龙江省援藏工作队80%以上的援建项目和75%以上的援建资金用于城乡道路、城镇改造建设和学校、养老院建设等惠及民生工程,赢得了日喀则广大群众的赞誉。

  经济援藏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黑龙江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张琢说,客观上讲,在资金投入上,我们与同在日喀则的上海、山东等兄弟省市相比处于绝对劣势,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黑龙江省和日喀则的实际,把“好钢”都用到“刀刃”上,力争使每个援藏项目都成为“点睛”之作。

  仁布县以园区为依托筑巢引凤,吸引客商投资兴业。目前,与四川客商达成玛咖种植及深加工、与浙江客商达成青稞茶生产和肉牛屠宰加工、与达热瓦集团达成矿泉水开发、与云南客商达成玉石深加工等5个合作意向,总投资1.5亿元,其中投资2000万元的玛咖种植及深加工项目已经落地;针对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日喀则同样是以农业为主的实际,黑龙江省援建工作队正在建设集存储、交易、物流、检验、包装等为一体的西藏最大的日喀则农产品交易中心,预计明年4月建成。通过这一平台的建设,使黑龙江省的优势与日喀则的优势实现强强联手,必将产生1+1>2的效应。

  智力援藏 打造高附加值生态产品

  8月14日,记者在赴岗巴县采访途中,遇见了一位赶着一大群羊的藏族老汉,在同行当地藏族干部的翻译下,得知他叫多布杰,是岗巴县龙中乡塔杰村的牧民。说起他这群如今已身价倍增的生态岗巴羊。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每只羊比过去多卖一倍多价钱。”

  作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好、基本无污染,气候凉爽、病虫害少,符合有机产品开发的基本条件,适合开发高端商品,走高附加值路线。黑龙江省援藏工作队着力培育和发展有机农牧产业,打造生态有机产品名牌。目前,亚东木耳、岗巴羊及系列产品、拉孜藜米已相继通过国家检测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建成了以桑珠孜区、江孜县、白朗县年楚河流域三县区为核心产区的60余万亩的青稞基地;建起了以岗巴县为核心产区、年出栏规模达到150万只岗巴羊的“岗巴羊”经济圈;同时,通过新建日喀则农产品交易中心,与全国有实力的内地企业合作等举措,扩大了产品外界影响,进一步打通产品商品化渠道,截至2014年底,帕里牦牛成牛上涨4000元、岗巴羊单只增收800元以上、每公斤6000余元的亚东木耳脱销,农牧民收益明显增加。

  张琢以岗巴羊为例算了一笔账:岗巴羊经济圈年出栏规模达150万只,一只增收800元,就是9个亿,日喀则78万人口,人均增收1100多元。2014年底,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在“全区强基惠民工作会”上,唯一表扬了日喀则打造高附加值生态有机产品项目。

  今年11月,他们还准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日喀则生态有机产品新闻发布会,力争引起更大的轰动效应,把西藏纯天然的好产品“喊出”一个好价钱。

  科技援藏 让广大农牧民得实惠

  在仁布县采访黑龙江省援藏干部、该县县委书记陈宝柱时,这位来自黑龙江省克山的干部,最得意之作就是引进了家乡的马铃薯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们根据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部署,结合当地有种植、食用马铃薯的传统,引进全国驰名的“克山脱毒马铃薯”原种,在生产投入和种植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亩产由1500公斤增至4000公斤,零售价由每公斤4元增至10元,亩产增收达3.4万元。让广大种植户看到了科技助推发展的事实,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

  黑龙江省援藏工作队在设立援藏项目时,紧扣日喀则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力求通过科技援藏从根本上提高日喀则的自我发展能力。他们在帮建的谢通门、仁布和康马3个县,先出钱免费让农牧民进科技培训学校,学习种植养殖新技术,再提供塑料大棚、优良菜种、优质种羊等成型的致富项目,让广大农牧民亲眼看到科技带来的好处。目前,已举办各类培训80余期,培训农牧民2.6万多人次,免费提供种羊5000多只,建温室大棚84栋。

  文化援藏 用“软实力”支撑“硬发展”

  西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藏族同胞智慧的结晶,是软实力中的“软”性内容,那么,文化产业则是其“硬性”特质。西藏的神奇、神圣、神秘,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无法复制。对此,黑龙江省援藏工作队设立了后藏文化开发项目,收集整理日喀则宝贵的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民风民俗、传统手工、藏戏服饰、藏式建筑等分8大系列,汇编成集,按市场规律进行资本运作,服务西藏旅游产业,目前已基本完成前期制作。他们还每年投入10万元,开展农牧民手工业“十大能工巧匠”和“十大最具市场前景手工业制品”的“双十”评选活动,对促进日喀则旅游纪念品产业形成,扩大该地旅游知名度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信息化援藏 用现代文明替代传统模式

  2013年年底,康马县广大居民奔走相告:我们能看60个台的数字电视了。这是黑龙江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入藏后完成的第一个惠民工程。

  西藏的信息化建设远远滞后于内地。对此,黑龙江省援藏工作队注重民生投入,不搞形象工程,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实事。应康马县广大群众需求,在援藏资金还没到位的情况下,于2013年11月率先完成了县城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工程,受到广大群众的称赞。建设中的日喀则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将建设电子交易平台,进场的农产品将通过互联网实现网上电子交易,使日喀则农产品直接与全国市场对接,可以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有力地促进日喀则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爱心援藏 为贫困农牧民雪中送炭

  8月15日,对于康马县南尼乡中心小学的300多名师生来说是一个大喜的日子,从这天起他们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为他们办这件大好事的正是黑龙江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

  孩子是日喀则发展的希望和未来。黑龙江省援藏工作队在设立援藏项目时,突出了资助教学、资助孩子这个重点,特别是加大资助援建3个县农牧民孩子力度。康马县援藏工作组牵线联系全国高校“研究生支教团队”,为孩子们捐赠价值2.5万元的“爱心礼物”。谢通门县援藏工作组为解决2000余名学生行路难的问题,投资5万元安装了路灯,该县援藏干部李吉文为列巴乡小学捐助2万元。黑龙江省援藏工作队投资10万元,在谢通门县创建了书法协会。投资60多万元,为日喀则市第二高级中学50个班建立了“班班通”局域网教育系统,可达到与内地名校教育资源共享的效果。同时,黑龙江省援藏工作队还要求每名援藏干部分别与2户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经常深入贫困农牧民家中,话家常、问难处、谋路子,立足贫困群众所需,解难事、做好事、办实事。去年5月初,得知藏族服务员边普14个月大的孩子患先天性左髋脱位,没钱到上海治疗,工作队立即成立了由医疗技术干部姚常斌、吴海峰、刘念组成的诊治小组,成功实施了手术,在免去所有医疗费用的前提下,还组织党员为其捐款,边普感动地流下了热泪。受此事启发,针对偏远地区缺医少药的实际,他们成立了巡回医疗服务小分队,走村入户,送医上门,为贫困农牧民提供免费医疗,很受欢迎。

  两年来,黑龙江省援藏工作队累计帮助62户贫困家庭理清致富思路;帮助21户贫困家庭协调解决子女上学和就业难题;走访慰问贫困农牧民群众220多人次,工作队累计拿出资金50万余元,援藏队员累计捐款献爱心15万元。

  原标题:黑龙江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项目建设纪实 日喀则的“龙江情”

(责编:于超)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