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穿着一身鲜明的藏族服装,“潮范儿”十足的洛桑坚才走在湖北宜昌三峡大学的校园里,与其他学生别无二致。从2000公里外的西藏自治区曲水县达噶乡色甫村走来,19岁的他正在逐步适应并融入三峡大学的校园生活中。
从雪域高原踏进内地大学校园学习,一年下来,洛桑坚才的感受是“我在三峡挺好的”,收获最大的是“交了几个要好的汉族同学”。
和洛桑坚才一样,28名来自西藏的学生在三峡大学已经学习生活了一年,他们是三峡集团首批援藏定向生。从2014年起,三峡集团与西藏自治区政府、三峡大学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每年委托三峡大学招收30~50名西藏应届高中毕业生到该校学习,承担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及交通费等,这些学生大学毕业后将到三峡集团在藏企业工作。
从2000公里外、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来到温润的江城,对于大多数从未离开过西藏的这些年轻人而言,如同跨越了一个世界。从醉氧中醒来,大学生活在他们面前打开一扇全新的视窗。
来自日喀则的丹增罗布曾是大草原上的牧羊少年,如今使用智能手机自拍、团购、刷新朋友圈熟练自如。一进大学,央宗就把头发染成亚麻色,又染成红色。而张仁远报名舞蹈兴趣班,跳起了爵士舞。藏族女生熊乙又则对瑜伽情有独钟。在她们看来,进入三峡大学学习,给了自己追寻小小梦想的机会。
当最初的兴奋期和新鲜期过后,洛桑坚才和他的西藏小伙伴们看到了与同学的差距,感受到了压力和挑战。语言、学业、人际关系,乃至生活习惯,都需要他们一步步去适应。
淳朴谦逊、乐观向上是不变的高原底色。“汉族学生的语文、外语比我们强,他们的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更值得我们学习。”洛桑憨厚一笑,用力地说,“我要学好汉语、说好普通话,还有汉人礼仪,更要努力完成学业,不挂科!”
19岁的拉巴次仁更显成熟,他就读三峡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因为高中基础差,他一直为高数和英语“怎么也学不会”而着急,他很清楚地知道,“大学不比高中,没人看管你学习,凡事都需要自律,遇到不会的要主动向老师、同学求教。”
说到大学4年学成后的愿望,洛桑坚才略一思量说,“立志成为一个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人。”
这批西藏学子不仅让父母惦念,更是很多人心中的牵挂。
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谢晓庆对这批来自西藏的学子很是欢迎,如何培养和照料好这些学生,他尤为用心。他介绍,这些学生进入三峡大学后,所学专业多集中于水利与环境学院,三峡大学结合西藏班学生的实际,实行统一管理与分散培养结合,生活上统一住宿,安排4人间寝室。
学院特别为西藏班配备了会藏语的班主任,建立“一对一”学习帮扶制度。谢晓庆说,现在要更多鼓励西藏班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在校园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作用。“以此锻炼学生们克服语言障碍,加强交流,尽快融入校园。”
三峡西藏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强把这些定向生“像孩子一样装在心里”,因为他们从西藏走出去,将来还要回到西藏、回到三峡。
教育援藏作为援藏的一种新形式,如何形成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尹强说,2014年以来三峡集团西藏定向生的招收、培养和管理正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四位一体机制。三峡集团作为用人单位,为西藏班学生提供物质与精神上的关心与帮助,创造专业实习机会,计划安排资深工程师开设讲座。
在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陆世成看来,正是由于2014级首批西藏班学生的示范效应,2015年三峡集团西藏定向生招录工作进展顺利,生源优秀,报考踊跃,在第一批投档阶段就一次性招满,最终确定录取定向生30名,西藏山南地区第一高级中学的高考状元洛桑顿珠也入列其中。这令陆世成颇感欣慰,“这说明三峡集团此项举措得到了西藏各族人民和西藏学子的认可”。
三峡集团新闻中心主任杨骏表示,开设西藏班是三峡集团教育援藏的创新之举、探索之举,是为西藏发展储备人才的长远之举,同时将输血式援藏转变为造血式援藏。对于这些西藏学子,三峡寄予厚望。
“定向委培这种教育援藏,为西藏青年提供了大学学习机会、减轻了生活负担,同时提供了未来工作岗位。而这些学生按照合同将来要回到西藏工作,三峡集团也得到了一批熟悉西藏情况的高素质人才,这对西藏、对学生、对三峡来说,是共赢之举。”杨骏说。
金秋9月,洛桑顿珠和一批小伙伴就将成为三峡大学2015级新生。有梦想、有困惑;有希冀,也有青春年少的小烦恼,这些来自天路的学子们,在继续着脚下的路、心中的梦。
原标题:我们在三峡挺好的——三峡集团援藏班学子内地求学记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