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禁区闪耀“铁人精神”
“那曲苦,阿里远,昌都险。”在很多人眼里,西藏已经很苦了,可尼玛却是“苦地中的苦地”。这句在藏地广为流传的顺口溜,让人更能理解在尼玛工作是多么不易。没有经历过的人,难以理解在高海拔工作、生活有多么恐怖。
高原环境干燥、高寒,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左右。在平原地区很常见的感冒发烧,在高原地区很难康复,并且随时有生命危险。从内地去西藏,到了海拔3000多米的拉萨后,大多数人会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头晕、眼胀、胸闷、失眠、流鼻血,有的甚至出现呕吐现象,吸氧也无济于事。据说到海拔4000米以上,每升高100米,对人身体的伤害会增加一倍。
在医生的眼里,平均海拔4800米的尼玛县就是生命的禁区。可就是在生命的禁区,中国海油派出的四批援藏干部发扬铁人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精神以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倾情尼玛,认真履职,为尼玛县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刚来的时候,因为缺氧,我们一天不吃饭都不知道饿。”于永杰回忆起初来西藏时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感慨万千,短短的3个月时间体重整整减了30斤,两年头发就脱落近一半。
如果不吃安眠药,援藏干部吕明整夜难以入眠。因为缺氧,他们打电话说几句话就会气喘吁吁。吃不下也得硬往下咽,睡不着,吃安眠药也得睡。在尼玛,吃饭、睡觉这些大家平时当做休息和享受的事情也变成了工作。
十年来,每位中国海油派出的援藏干部,都跑遍了分布在尼玛县15万平方公里上的13个乡镇,调研、施工、慰问,他们把工作实实在在地做在了尼玛县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和藏族同胞的心上。
2004年,在结束尼玛工作之前的半年时间,崔立军和王跃再次跑遍了尼玛的十几个乡镇,通过再次调研、分析和总结对比得到翔实的一手资料,写出了一万多字的《关于尼玛县今后建设项目的建议报告》,为后面的援藏扶贫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简单,认真,不要命,海油的人都这样。”海油人的存在,让当地的很多干部群众明白了为什么搞石油的会被称为“铁人”。
当吃饭成为任务,当睡眠变成难眠,在生命禁区不要命的拼搏奉献,让援藏干部精神意志得到历练,工作能力得到提升,个人成长更为迅速。
前三批在尼玛县挂职的6位援藏干部挂职结束后,都在更重要的岗位上发挥作用。2009年国庆前夕,被尼玛人民称为“有着金子一样的心”的援藏干部王江涛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参加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观礼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