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黄金周期间《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在拉萨的演出吸引了众多拉萨市民和进藏游客前去观看,有评价说“这俨然已经成为拉萨旅游的一大热点” 。历史上文成公主为古代唐蕃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留下千古佳话。就此,中国西藏网记者采访了中国西藏考古学学者张建林研究员,从考古学视角解读唐蕃文化交流。
张建林,生于195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西藏考古专家,现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西藏考古研究室主任,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著有《荒原古堡·西藏古格王国故城探察记》、《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藏传佛教雕塑全集4》等。
四川大学教授、考古专家霍巍(右)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建林 (资料图)
古代唐蕃文化交流多样化
中国西藏网:关于西藏吐蕃佛教造像艺术考古,请谈一谈您的研究心得和体会?
张建林:西藏考古其目的是最大可能地建立或复原高原居民的一段早期历史。西藏吐蕃佛教造像艺术考古也一样,就是要最大可能地建立或复原关于吐蕃的一段历史。
当代世界著名藏学家杜齐倡导的“科学的西藏”考古过去半个多世纪之后,由几代中国藏学学者开创,并传承至今的西藏考古已有一番别样的天地。对于世界性的藏学而言,西藏考古的意义在于扩大历史资料的范围与内涵,提供一条认知古代西藏的学科之门和方法之路。西藏吐蕃佛教造像艺术考古,就是想试图为认知吐蕃时期的西藏提供一条佛教考古学的方法。
近20年来,陆续在西藏、四川、青海发现十余处吐蕃时期的佛教造像遗迹,从造像风格可以看出印度、尼泊尔和汉地的影响,更有吐蕃自己的创造的“吐蕃样式”佛像造像风格。青藏高原东南部,是吐蕃佛教造像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这里也与内地交通较为便利,交往更加密切。
中国西藏网: 西藏吐蕃佛教造像艺术的考古,有哪些比较重要的发现?
张建林:我们主要是以田野考古调查所获取的新资料为基础,首次利用佛教考古学方法结合已有的宗教、文献和图像资料对各期的年代、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对每一种造像组合的文献依据进行了深入探讨。
我们发现吐蕃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上,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例如,在一些佛像石刻附近雕刻有龙凤的图形,很明显这就是受中原文化影响的结果。还有调查时在佛殿周围找出了一些残缺的筒瓦、板瓦、瓦当,具有明显的唐代特征,但又不完全与唐朝的相同,可见吐蕃时期已经吸收了一些中原的制瓦技术。
这些都表明了古代唐蕃文化交流呈现的多样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