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德国·中国西藏文化周”藏学家活佛交流单元上,西藏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边巴拉姆做了关于西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发言。
她认为,中国政府无论是在宪法制定层面,还是在西藏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的实践角度,始终坚持尊重西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同时,她还就藏语文的教育与学习、西藏古籍的整理编纂以及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
在文化周开幕前夕,中国西藏网记者独家专访了这位西藏新生代的法律专家。
藏学家边巴拉姆: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需以法为先
边巴拉姆,女,藏族,西藏日喀则人。曾在挪威奥斯陆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现为西藏社会科院副研究员。曾发表《在平等的法律下生活》、《加强西藏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保障探究》、《略论国际法原则下“西藏的法律地位”》等多篇论文。
访欧留学遭遇“同情”
“1999年,我参加了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大学及西藏博物馆主持的一个跨国交流学习项目,由此得以到挪威继续学习法律。”边巴拉姆说起当年的留学经历,仍然历历在目。
“第一次参加同学的聚会时,当大家知道我来自西藏后,他们纷纷表示‘同情’。”原来,在挪威诸多大学里,“西藏流亡政府”的声音依旧存在并负隅顽抗。不明就里的欧洲学生便将国际舆论中的“道听途说”的事情安插在边巴拉姆身上。
“清者自清的事其实不需要过多辩解。我的交流学习方向已经向周围同学说明了一切。”边巴拉姆本科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使她顺利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继续硕士学位的深造。
“我在挪威的学习研究方向是《国际妇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国外同学看到我作为一名藏族人,被国家保送出来学习国际领域的法律,而且还是妇女法,他们不但没有再向我报以‘同情’,反而对于西藏的原有印象与认知开始颠覆。”
母志女继 学业为先
西藏民主改革后,边巴拉姆的母亲被送到咸阳西藏民院学习。而在改革前,她的母亲一直在农奴主家洗衣做饭,每天做很重的粗活。“自从民主改革后,母亲进入学校学习,从拼音字母开始学习藏文。”
“她因为自己享受到学习的权利和机会,所以即使我已为人母,她仍然明白学习、事业意味着什么,并倾尽全力支持我的工作。”边巴拉姆的话语中无不充满着对母亲的感谢。
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西方人关注着眼点。在挪威访学时,边巴拉姆被国外同学问及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在中国是否受到公平待遇。
“举个例子,他们便清楚明了了。以高考为例,中国少数民族学生会有加分政策。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学生如果来自国家边境线附近地区,会在加分基础上再加相应的分数。”边巴拉姆说。
据了解,中国在少数民族经济文化政策优惠上不仅体现在高考教育制度等文化角度,更体现在经济生产与流通等各个领域。其为少数民族贸易的竞争和发展提供了便利与政策扶持。
(责编:吴建颖 田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