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8岁的俄珠多杰是一位从旧西藏走过来的藏族老人。
他出生在西藏西部牧区一个偏远的山沟,如今在素有“天府”之称的四川省会成都市度过安逸的晚年生活。老人不会花言巧语,也不擅长“煽情”言说,甚至有些老实巴交、沉默寡言,但听老人讲起过去的经历,就像是把当年艰辛的生活场景变戏法似的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仿佛是天方夜谭,令人无法置信,却分明是活生生的残酷现实。
且听俄珠多杰老人是怎么讲述的。我只需提到,老人讲的不是什么个人特立独行的“猎奇”经历,仅仅是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需的“衣、食、住、行”等,是再平常不过的生存基础,即人的基本生存权利。
我的“盔甲袖筒”
我们小时候没有穿鞋子套袜子的概念,也许是为了节约吧——羊毛、针线、人手都很缺,主要还是没有那个条件,生产力极其低下。那时候轻工产品还没有到我们那个牧区,吃穿住行全靠自己动手,靠身边的牛羊。我们那个地方是纯牧业区,不产青稞,所以父亲每年有一小半时间是在异常艰辛的盐粮交换途中度过的——路途中风餐露宿、野兽出没、盗匪猖獗暂且不提——当然他本身也没有那个条件和时间带着缝纫用具飞针走线,那么他就在路上一边吆喝驮羊,盯着哪个驮羊掉包、掉队了没有,一边手不停歇地用那种老式纺锤纺毛线,回家来才能给我们做衣服缝鞋子。
记忆中我们兄弟姐妹小时候夏天从来不穿鞋子,脚上是又厚又脏的茧子,我们的光脚板踩在毛刺上热辣辣的,裂开一道道血口子,现在想起来都感到慎得慌。我们那个地方平均海拔4500多米,冬天不穿鞋子那是要冻掉脚的,所以父母总是想方设法为我们准备一双用牛羊皮马马虎虎拼接的“鞋子”(按现在的概念是不能叫做“鞋子”的)套在脚上应付肆虐的寒风和覆盖大地的冻雪。
旧西藏儿童在土堆中长大(资料图)
我们那有个说法“衣饰是人的体面”。可我们穿的东西也不行,女孩子一般套一种家织的羊毛筒裙,不穿裤子,男的套一件破羊皮袄就很不错了,十八岁以后才能穿上裤子。我小时候比较调皮,我是家中的长子,记得有一年母亲辛辛苦苦给我织了一件白色的羊毛藏装,我穿在身上顿时觉得精气神十足,感受到贫穷的父母对自己的那份浓浓的爱,很爱惜这件新衣。有一次,我半骑半拽着一匹劣马(下文中将要提到)去山上找走散的牦牛。那匹马很不听话,我又身小体弱,一会儿爬上马背一会儿又被马掀到毛刺地上,折腾来折腾去,本来就是松松散散套在身上的袍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掉在地上不见了。我只能提着裤腰带狼狈不堪跑回到家里。父母亲见状非常心疼,主要还不是心疼我那副狼狈样,而是那件新崭崭的羊皮袍可是家中数得着的“财产”。父亲亲自上山找了很多次都没有找见,母亲心疼的唠叨了大半年还心有不甘。这样一来,我就更不可能有换洗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