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末假日版 > 印象西藏
张鹰:雪域蓝天——鹰的故乡(二)
 
张鹰   发布时间:2011-12-25 07:30:00   来源:中国西藏网周末假日版

张鹰画作
张鹰画作

  八廓街是西藏的窗口一点不假,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一头扎进这里,每天感受着八廓街的气息,目睹八廓街里的瞬息变化。应该说,西藏的变化最先从八廓街里人的变化开始。我刚到拉萨那几年,拉萨流动人很少,每天转经的多都是拉萨的老人,而且寥寥无几。1976年改革开放,八廓街里的人开始多起来,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八廓街里已是人潮如涌,他们多都是来自藏北和康区的牧民,所以满街看到的都是羊皮藏袍,有年迈的老人、有强健的康巴汉子、有纯情的牧民少女……他们的身上散发着只有大自然才拥有的那种原始美,他们的眼睛里流露着一种人本真的纯真与自然,还有那种充满雕塑感的紫铜色肌肤,这种感觉就像一种高强的磁石在紧紧的吸引着我。

  进藏开始那几年我每天都泡在八廓街里,画素描、速写,油画写生。虽然我这一生没能上过任一所美术院校,但我却有幸在八廓街里泡了几年,这是上天赐予我的恩惠。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拉萨画画的人很少,有的是报社的美编,有的是剧团或展览馆等文化单位的美工,因着相同的爱好大家经常在一起互相切磋,互相学习。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对学习画画的渴望非常迫切。还记的我刚到拉萨时,西藏美术界有影响的老同志就数歌舞团的褚友韬和西藏日报社的马刚等,他们自然成了我时常拜访的老师。1973年,西藏日报上发表了我刚进藏不久随剧团支农收割时画的一幅速写《割青稞》,这是我第一次发表作品,当时的高兴不亚于2010年我的油画《酒歌》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可以说,这两幅作品是代表了我的绘画生涯中两个不同时期的开端。

  1972年到西藏以后的那些年里,除了完成舞台设计制作,其余的时间我全用在写生上。应该说这十年是我西藏风情画创作的高潮。浓浓的藏域风情在感染着我。当时的拉萨很淳朴。从美术的角度,周围的人和景物呈现在一片灰色的基调中,恰是这种灰色给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感觉。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朝佛大军席卷拉萨,这座千年古城失却了往昔的幽静,但却平添了一种浑厚的壮观,那种壮观来源于一种厚重,是把各种颜色揉在一起的那种厚重。黑、红、黄、白、蓝浑然一体,既不沉重,也不跳跃。就这样,纯然的灰色基调成了我那一时期的创作风格。

  作者简介:

  张鹰(1950.3—)陕西蒲城人。擅长油画。自学美术,先后在西藏秦剧团、豫剧团、藏剧团从事舞台美术设计,1983年调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从事美术编辑、西藏民间艺术研究。西藏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副研究员。作品有《高原之秋》、《鼓手》、《牦牛舞》、《风景写生》等。出版《西藏神舞、戏剧及面具艺术》、《西藏面具》、《西藏脱模泥塑》。编著《中国民间艺术全集·西藏卷》。主编《西藏民间艺术丛书》等。

  相关阅读:

  张鹰:雪域蓝天——鹰的故乡(一)

    (责编:伊一)

  
  最新评论
  相关链接
   说两句吧
姓名:  城市:  手机:  邮箱:
所有评论谨代表网友意见,中国西藏网仅保持中立       
 
 
假日推介
西藏旅游
海外视角
博    客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