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的红柳 来自百度图片
红柳是阿里高原上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植物,学名秀丽水柏枝。她遍地生根、开花、结果,从不向人们、向大自然索取什么,只是默默地奉献着。因此,长期在这里生活工作的干部群众也将红柳作为他们生活在这片神秘土地上的共同的精神支柱。
在气候恶劣的阿里,有时狂风肆虐,飞沙走石,遮天蔽日,天昏地暗,枯草吹走了,牛羊刮散了,帐篷撕裂了,但狂风肆虐下的红柳,却蓬蓬勃勃地生长着。
红柳的根扎得很深,触须伸得很长,最深、最长的可达30多米,汲取水分,顽强生长,抗风斗沙。在干涸的荒野上,无声地繁衍着,根茎在大地的深处,吸收着盐碱中的层层苦涩,化解土壤中的盐碱,迎来绿色的种子。
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50年前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红柳林,面积达1万公顷。1971年,仅狮泉河镇东西长15公里的狮泉河两岸,红柳面积就达4000公顷以上。红柳长势很好,即使当时用来拉货的东风车行驶在林中,也只能看到车顶。农牧民的牦牛跑到红柳林中要找好几天才能找到。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当时居住于此的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极端的方式采伐红柳,用作燃料。
30年前在阿里从军的军旅女作家毕淑敏,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6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就算算这个账吧!”这些也道出了当时阿里干部群众、驻地部队官兵也是迫于无奈,才去砍伐红柳。
上世纪90年代,阿里地委、行署高度重视保护高原生态,多渠道解决阿里干部群众燃料、取暖问题,在狮泉河盆地实施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工程。
近年来,阿里地委、行署更是加强了环境保护和植树造林工作力度,每年组织干部群众植树造林,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城区绿化及噶尔县防风固沙综合治理。目前阿里的生态环境正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仅2003年至2006年,全地区共完成植树造林200万株,成片造林完成2.3万亩;目前在札达、普兰、噶尔、日土建有苗圃15个,狮泉河城区街道两旁、狮泉河两岸绿树成荫,各单位庭院绿化效果显著。
如今,行走在阿里雪域高原,在噶尔河谷、札达沟中,到处能见到令人心生敬畏之情的高原红柳。她战风斗沙,以顽强的精神与自然抗衡,以不屈的精神,终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迎来了明媚的春天。
春天来了。一丛丛红柳伸出细枝,去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每株火红色的老枝上,都发出了鹅黄的嫩芽,长出一片片绿叶,顽强地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有白的、红的、黄的,一簇簇地向着太阳微笑。
(责编: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