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造福西藏人民?谁在祸害西藏人民?连日来,记者分别奔赴地区部分县乡,在与多名老干部、农牧民群众聊到这一话题时,老人们真情实感地讲述了旧西藏的苦、新西藏的甜,深刻阐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西藏百万农奴的翻身解放、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的道理。
工布江达县江达乡太昭村的洛桑次仁老人,今年66岁,老人说,“至今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时候与父亲一起去农奴主家做皮活的日子。那时候,父亲就是靠做皮活养活我们全家人,一块和好的糌粑,我和父亲都要分着吃,还要经常攒下一些带给妈妈。一套藏装一年四季裹在身上,没有穿过鞋,布料的衣服那时候根本没见过,房子还是人畜混居的,一下雨,房子漏得厉害,生病的话,去山上采一点“桑”吃,那时候根本就不是人过的日子。”
“在江达宗政府里,我以前经常看到宗里监狱的犯人受罚的情景。让犯人趴在地上,左右两人轮流打皮鞭,每打一次他们就要喊一个号子,这是为了让领主听见。那时候“一条鞭子”都有好几种,刑具各式各样,有打脸上,也有打身上的。”
“后来民主改革之后,我就进入了县文化局舞蹈队,当了一年的舞蹈演员,甚至还参加过自治区的比赛。从那时候开始,不仅摆脱了农奴的身份,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记得在自治区比赛时吃的饭,真的是把没吃过的蔬菜都吃了一遍。”
现在的洛桑次仁,有着自己的家庭旅馆,担任着村里的兽医工作,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跟记者说,自己当过6年的村干部,即便现在不当了,也依然不忘党的恩情,力所能及的为村里的群众做实事。
朗县招待所退休干部德曲,今年已经80岁了。讲起旧西藏,德曲老人心里最难忘的是那段与奶奶相依为命的苦日子。老人说,记事的时候父母都不在身边,之后在他的记忆里唯一的亲人就是奶奶。那时候,德曲老人只有11岁,奶奶年龄很大,一老一少生活在一起,乞讨是唯一的活路。
德曲老人回忆,“过年的时候,去贵族家门前乞讨,通过乞讨把年过完。后来奶奶去世了,我就成为了农奴,期间逃跑过三次,最后一次成功逃脱,回到了家乡昌都。”
“感谢苍天,最后一次逃跑终于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不但拥有了学习的机会,到学成归来后,就在朗县工作。”
56岁的泽多是察隅县的退休老干部,虽已经年过半百,但是泽多仍然清晰地记得上学那年母亲跟自己说过的一句话:“你能去上学很不容易,妈妈在10岁时候一天到晚还在放牛放羊呢,晚上睡觉时候也是和牛羊在一起”。
泽多回忆起了当时贫寒的家境。“我有6个姊妹,没饭吃的时候吃过树根,睡过牛羊棚。没有饭吃,生病的话,请喇嘛诵经驱邪就行了,因为没有医疗条件,当时父母很早就去世了。”
民主改革之后,泽多有幸在昌都师范就读中专,毕业后他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他说,“那时候有个上学的机会不容易,我们村去了两个人,去上学觉得很光荣,但是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当时全村的人给我凑钱,一共凑了6块钱,我用了两个多月。”
75岁的索朗是林芝县百巴镇伍巴村人。老人回忆说,“我的父母很早去世了,因为没有家就成了孤儿,没依没靠就只能当农奴。早上有一点类似猪食的饭,加一点野菜,还加了一点盐,一顿就这样凑合。17岁开始,要去种地,农奴主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得干什么,如果不从,就要挨打。我记得,当时那个万恶的农奴主叫五巴绕旦。”
“睡觉的地点,当时就是睡牛羊棚,根本没有房子,还要有时候睡在炉子旁边。有时候他们自己晚上玩到很晚,我们就要给他们举着油灯。有时候我们稍微打个盹,农奴主就会马上给你一巴掌。”“农奴主根本就是把我们当畜牲。”
旧西藏苦,新西藏甜——这是每一位尝遍了生活艰辛,对苦甜酸辣均有深深感触的藏族同胞的由衷感慨。
(原标题:旧西藏的苦 新西藏的甜)
(责编: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