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腌制酸菜、遇红白喜事要抽签卜卦、清明节扫墓......”这些在中国内地某些地方习以为常的生活,出现在雪域高原一个海拔3600多米,以藏族居民为主的村镇显得颇新鲜。
这就是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洛隆县孜托镇,一个茶马古道历史古镇的独特民俗。孜托镇公务员罗追18日来到拉萨,在西藏自治区人民会堂,作为2014年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代表,讲述了更多关于孜托镇的故事。
2014年,一条报道让外界对孜托镇有所知晓——在该镇夏果村发现了一处石棺墓群,其年代可能为东汉魏晋时期。文物保护工作者在石棺墓中采集到的一件双耳罐陶器,特征与分布于四川省岷江上游的茂县、汶川、理县的石棺墓中出土的器物几乎完全相同。
罗追认为,这一古墓群的发现体现了当地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久远历史。
历史上,由一支支马帮走出的茶马古道将中国内地与西藏联系在了一起,孜托镇正位于这条千年商道之上。千百年间,数不清的商队和来自各地的商人行经此地,也带来了多民族文化。
时至近代,孜托镇又成为数任驻藏大臣进藏要道,驻藏清军防地,也是西藏最先解放的区域,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更加活跃。罗追说,“在个别村民家中还保留着过春节藏历年时制作锅盔的习俗,而这一习俗来源于陕西汉中地区”。
如今,茶马古道早已成为了历史。但罗追说,上千年历史的多民族交流交融,让当地独特的生活习俗延续了下来,多民族共存在这里也成为了传统。
重庆人丁大成在孜托镇安家落户,2010年和藏族民众组建蔬菜协会,使当地人均年增收5000元人民币。曾于2002年到该地援藏的樊华,虽然早已结束援藏返回内地,但资助孤儿扎西10余年,直至其大学毕业开始工作。
援藏干部张进,在微信平台发起“蓝海计划、关爱西藏”活动,带动内地民众资助贫困家庭,捐助衣物3000余件,图书6000余本。
孜托镇石利缝纫店老板是一位汉族个体户,与当地一位藏族女子喜结连理后,教会了妻子家人缝纫技能。罗追还记得,2011年,缝纫店老板妻子早产,恰逢店主外出,是开杂货店的回族邻居将其紧急送往医院,避免了意外。
罗追还说,当地汉族过藏历新年会穿藏装、唱藏歌、跳藏舞,与农牧民进行藏汉双语的互教互学。
“民族团结是传统”,罗追说,不同民族在生活中相互尊重各自的习惯和文化传统,互相学习、互相包容,“真正实现了各民族水乳交融”。
(责编:朱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