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峰峦和丛林中的吉隆,素有“商道”、“官道”、“战道”之称。吉隆口岸有着悠久的边境互市贸易历史,1961年12月经国务院决定,在吉隆设立海关,批准口岸开放;1978年,吉隆口岸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一类陆路通商口岸。吉隆口岸作为西藏历史上对尼泊尔最大的陆路通商口岸之一,如何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乘势而上,重拾辉煌?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来到正在全力做好扩大开放准备的吉隆口岸。
从吉隆县城所在地、海拔约4200米的宗嘎镇出发,沿着奔腾不息的吉隆藏布一路南行,黑色的油路宽敞整洁。随行的吉隆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胡红介绍:“2012年以来,吉隆县确立了‘边贸兴县’的发展战略,县委、县政府一张蓝图画到底,高度重视口岸建设。2007年以来,累计投入5245万元,完成了口岸医院等20个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8000多万元的热索一线出入境检查检验基础设施项目已于今年7月底竣工;总投资1.2亿元的污水处理厂、国际边贸市场、热索防洪堤等15个项目也正准备开工建设。目前我们所行驶的道路从县城到热索桥口岸全程约94公里,总投资3.99亿元,按照四级油路标准建设,宽度6.5米,于今年6月建成通车。”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在峡谷中蜿蜒的吉隆县城至热索油路,贯通吉隆沟南北,畅通无阻,这条道路将成为全县富边兴民的大动脉。它一头延伸至318国道通向祖国内地,另一头连接着尼泊尔尼沙拉公路直通南亚次大陆。胡红向记者畅谈,一旦吉隆口岸正式扩大开放,此路将是车水马龙,昼夜忙碌,担负起我区对外开放“桥头堡”的重要作用。
车行至吉隆镇,短短70公里,落差达1400余米,历经高山草甸、干热河谷、亚热带丛林,沿途风光旖旎、景色万千。吉隆虽然地处深沟,但区位优势却十分突出。
历史上,吉隆沟是从拉萨取道前往尼泊尔“蕃尼古道”的必经之路。这条古道早在唐朝初期已经开通,是中原与南亚地区进行文化商贸交流的重要通道,历史上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入藏、唐朝使臣王玄策出使天竺、寂护大师和莲花生大师入藏传法都取道这里。直到清代,这条线路依然是前往南亚的主要国际通道。
吉隆口岸曾是西藏对尼泊尔最大贸易口岸之一,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受交通等因素制约,吉隆口岸贸易量逐步萎缩。
如今,随着我区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支持南亚贸易陆路大通道建设,推动跨境经济合作”的发展战略,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重点建设吉隆口岸的发展战略后,吉隆口岸加快建设步伐,边境贸易额由2007年的1116万元上升到2013年的1.53亿元,今年预计完成1.7亿元。
热索桥口岸所在的吉隆镇,如今店铺林立,功能齐全,已经从一个小山村逐步发展成为我区的口岸重镇。镇上道路宽敞平整,围绕着帕巴寺广场,商务服务中心、学校、医院、酒店、超市、进口商店、饭店、茶馆等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