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脱契(非常感谢)!拉脱契!”年过八旬的原日喀则地委书记平措提起上海的援藏干部,赞不绝口,充满感情。
白玉兰开了20个花期,格桑花也开了20个花期。“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上海援藏工作的基本思路,如今已结下累累硕果,挂满雪域高原的枝头。
立誓:“不干事就不要来援藏!”
“是历史的风云际会,把我们送上那个舞台。”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麟说。
1994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开创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工作新方式。按照中央要求,上海市委从3500多名志愿者中遴选了49名中青年干部,首次赴西藏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时年32岁的徐麟担任日喀则地委副书记、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领队。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吸不饱”。日喀则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上海的千倍以上。眩晕、呕吐、发烧等各种高原反应,让来自上海的干部见识了高原的艰苦。
有人开玩笑地说,在西藏躺着也是一种奉献。但上海的援藏干部们却有一个共识:不干事就不要来援藏!
20年来,历任上海市领导高度重视援藏工作,先后派出7批共376位上海干部前往珠峰脚下的日喀则地区及下属江孜、亚东、萨迦、拉孜、定日五县,累计投入援藏资金26.34亿元,实施项目1216个,帮助当地培训各类人才2.78万人次,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原日喀则地委书记平措说,“他们真是把日喀则当成第二故乡啊!今天我们日喀则各项事业才蒸蒸日上,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这其中有上海的无私援助和上海援藏干部们的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