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科院《格萨尔》研究中心主任、著名藏学家降边嘉措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王”研究始于明代,比国外早约200年。这一观点颠覆了长期以来,部分国外学者的旧有认识——《格萨尔》史诗如敦煌一样诞生于中国,而研究在国外。
诞生于青藏高原的《格萨尔》史诗,讲述了传说中的藏族英雄格萨尔王降妖伏魔、造福百姓的故事,是世界上篇幅最长的史诗,目前已搜集整理出来的就达1500万字,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2009年10月1日,《格萨尔》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过去,学界认为,《格萨尔》史诗诞生在中国,而《格萨尔》研究在国外。其实,这部史诗在引起国外学者注意之前,早就受到本族学者的关注。国内藏学专家用大量史料为依据予以否定,证明《格萨尔》史诗研究始于中国明代,并且硕果累累。
降边嘉措表示,史料记载:明宗祯三年(1630年),有人根据一个青海说书人的叙述,把部分《格萨尔》的内容译为蒙文版的《英雄格斯尔可汗》,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北京出版。此后,外国学者才有机会接触到这一史诗。到19世纪末,外国人才开始注意到藏文本《格萨尔》。
俄国学者帕拉斯和帕塔宁分别于1776年和1883年在《在俄国奇异的地方旅行》和《中国的唐古特——西藏地区、蒙古西北散记》两部著作中,把蒙古文和藏文版本的《格萨尔》介绍到欧洲,并出版俄文译本。此后,国外学者纷纷到中国采风、考察并搜集《格萨尔》史诗,涌现出弗兰克、石泰安等一批著名的研究专家。
中国重视对藏文化的保护,《格萨尔》搜集整理和学术研究是其代表性工作之一。降边嘉措说,中国已经形成一支以藏族为主,包括汉族、蒙古族、土族等多个民族在内的老、中、青三代学者组成的格萨尔研究团队。“这个工作还将持续下去,这是一项跨世纪的文化建设工程。《格萨尔》史诗的搜集整理工作在藏族文化史上是空前壮举。”
(责编:王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