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末假日版 > 资讯播报
盐井人的千年坚守
 
   发布时间:2013-10-09 09:58:00   来源:人民日报

  滇藏线边,澜沧江畔,一块块古盐田鳞次栉比地分布在大江两岸。芒康县盐井纳西乡加达村的少年土登正在自家的盐田下,小心翼翼地采摘着一根根洁白垂立的盐柱。盐柱密密麻麻地“结”在由一根根木桩支起来的盐田底部,像极了冬日里房檐下的冰凌。有的仍在滴着盐水,滴进正下方的卤水池里……

  这里是位于西藏芒康县的南部,毗邻云南省的德钦。汽车从芒康县城出发,在陡峭的盘山路上行驶近3小时,我们来到了盐井纳西乡。但是从海拔4000多米的山腰下到有盐田的加达村,仍需要半个小时的车程。只是渐渐有了满眼的翠绿,以及听得到澜沧江水的欢腾,着实让人欣喜。

  盐井,一个再恰当不过的名字,当地仍保留着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方法。江边的几口卤水井,日夜不停地汩汩冒着。从1300多年前起,就有了盐井晒盐这一奇迹。盐民们用水桶将卤水背到自家的卤水池里,再用水瓢一类的容器舀进盐田,静待“阳光与风”的杰作。

  “阳光充沛的季节,要不了几天盐田里就有了白白的一层盐。”村长格松顿登说,盐民们最怕下雨,原本七八天就能收获的盐,要延长到20多天。“晒出的盐最上面的一层是人吃的,加在酥油茶里奇香无比。再往下由于杂质较多,就用来喂牲畜。”

  索朗拉措正在维护支撑盐田的木桩,木桩被取下后,被放在卤水池里浸泡。“这样可以把渗在木桩里的盐巴泡出来,同时让木桩更耐腐蚀。”索朗拉措说,除了用以支撑的木桩,盐田通常由三层构成。最下面是一根根圆木铺就,用于托底。中间的一层用来防止土层的脱落,最上面才是一层厚厚的土。晒盐的卤水,就倾倒在土层之上来暴晒、风化,直至盐的析出。

  由于江水两岸的土质不同,晒出盐的颜色也各异。西岸的盐颜色粉红,东岸的盐颜色雪白,于是就有了“桃花盐”和“雪花盐”的美丽称谓。但也说明红盐的杂质较多,并不适于人的直接食用。

  每块盐田约有6至8平方米,每次能收获10公斤左右的盐。但盐的价格却不高,人吃的盐2元1斤,喂牲畜的则只有4毛钱。索朗拉措家里有18块盐田,一年的收入只有4000元左右。为此,索朗拉措的儿子在外打工补贴家用,老伴和她两人经营着家里的盐田。

  盐的销售通常由男人们完成,以前他们大多以骡帮驮盐跋山涉水销往川、滇、藏的巴塘、德钦和昌都一带,换取粮食、茶和钱。即便现在,仍有很多周边地区的人来收购,只是不再像往常那样艰辛和必须。

  “乡里给每户盐民家里每天每人补贴两块五,将来计划提高到5元。”纳西乡党委书记柳发明告诉记者,纯盐业户在全乡有65户,属于弱势群体,很多要靠低保来生活。将来乡里计划制定最低收购价,同时开发美容化妆品、盐巴旅游纪念品。“既解决了盐的销路,又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

  格松顿登从事晒盐已经30年了,虽然收入不多,老人却并不愿意离开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盐田。“就在几天前,盐田还被评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后国家投入会更多,旅游业也会发展起来。”格松顿登说,盐井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盐井人对盐的喜爱也似乎是浸透在骨子里的。手捧着盐的结晶,12岁的土登露出了甜美的笑容。“有了盐,家里人才能拿去卖钱,而有了钱我就可以继续上学了。”土登说,自己的理想是考上内地的学校,将来能够回家乡当一名老师。

(责编:央金)

  
  最新评论
  相关链接
   说两句吧
姓名:  城市:  手机:  邮箱:
所有评论谨代表网友意见,中国西藏网仅保持中立       
 
 
假日推介
西藏旅游
海外视角
博    客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