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藏东盐民的后代,47岁的格松顿登不曾想到,从小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千年古盐田,日前已成功跻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
格松顿登家住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民族乡加达村,从芒康南行百余公里,穿越红拉山,盘旋而下个把小时,悄然间,这个盐田密布的古老村庄便悠然闯入眼帘。
身临澜沧江畔,记者看到,加达村盐民在江两岸搭建的数千块盐田,顺江岸,倚山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盐棚依崖而设,其下靠林立的木料为支撑,棚顶则以透水性强、便于晒盐的红土涂抹而成,远远看去,蔚为壮观。
“加达村全村206户1327人中有将近一半人世代从事盐业生产。”纳西民族乡党委书记柳发明告诉记者,从前这里方圆几百里内仅有这一处盐田,所以周边川滇藏的巴塘、德钦、昌都一带的人畜都仰仗着它喝茶、助餐、维持生存必需。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在纳西民族乡江边某些特定地点的岩石上凿出坑洞,自有咸水充盈,但并非皆会盐水自流,全乡仅有加达村和纳西村等为数不多的村庄拥有盐田。
“当一块6至8平方米的盐田灌满卤水,经过三两天蒸发,便可收获20多斤盐结晶。”格松顿登说,原始土法制盐近些年销路不是很旺,目前大部分盐供牲畜食用,少部分用于熬制酥油茶,即便如此,盐民们收获的仍是世代不变的喜悦。
记者了解到,西藏芒康井盐晒制工艺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古盐田又被评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村民们更加珍惜自家门口的这些宝贝,每年都会主动将田埂和棚架翻修一新,以便迎接五湖四海慕名而来的游客。
“古盐田如今已成为茶马古道上的特色旅游景点,古老的劳作场面也在传承中成为横断山脉的另一种表情。”柳发明说,有了国家发放的“护身符”,西藏千年古盐田将在良性的传承与保护中被越来越多人知晓。(完)